最好看的2019中文大全,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入口,国产日韩91,V片免费看

· 國家檔案局主管· 中國檔案雜志社主辦1951年創刊歡迎來到中國檔案網 !2025年08月21日    星期四

要聞

逐夢冬奧會 一起向未來

作者:王玥 來源:《中國檔案》 發表時間:2022-02-07 分享到:

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冬奧會”,由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是世界規模最大的冬季綜合性運動會。從1924年首次舉辦至今,冬奧近百年的發展之路歷經了戰亂與動蕩,走過了風雨與坎坷,其模式日趨成熟,其影響日益深遠,逐步發展成為世界范圍內舉足輕重的體育盛會。


沖破阻礙,冬奧誕生


冬季運動是生活在冰天雪地的漁獵民族為了在惡劣的自然氣候條件中生存而創造出來的,具有悠久的歷史,挪威、瑞典、中國等國家早有記載。19世紀,現代冰雪運動在歐洲和北美一些國家迅速普及,挪威、荷蘭、英國、奧地利等國紛紛舉辦全國性的滑冰、滑雪比賽。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滑冰、冰球、滑雪、雪橇4個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相繼成立,冬季運動已經頗具規模。在此背景下,“現代奧林匹克之父”皮埃爾·德·顧拜旦提出單獨舉辦冬季奧運會的構想,卻遭到包括挪威和瑞典在內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強烈反對。原來,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于1904年創辦了四年一屆的北歐運動會,在上述兩國首都輪流舉行,成為北歐帶有民族性和宗教性的冰雪賽事。他們認為北歐運動會已經成為世界冰雪運動的競技舞臺,沒有必要再辦冬奧會。同時,一些國際奧委會官員也認為,古代奧運會并沒有冬季項目,舉辦冬奧會將破壞奧林匹克的傳統。在質疑與反對中,單獨舉辦冬奧會的設想沒有付諸實踐,不過,冰雪項目卻悄然進入奧運會的賽場。

1908年第4屆倫敦奧運會首次將花樣滑冰列為比賽項目,來自6個國家的21名選手參加了4個小項的角逐,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12年后的第7屆比利時安特衛普奧運會又在花樣滑冰的基礎上增加了冰球比賽,兩個冰上項目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冰雪運動愛好者觀戰。

但是,受限于氣候條件和場地設施,在夏季舉行的奧運會上增列冬季項目并不是長久之計。1904年的美國圣路易斯奧運會因天氣原因取消了冬季項目。1920年,比利時安特衛普奧組委把花樣滑冰和冰球比賽從8月提前到了4月舉行,但這一調整使得奧運會持續了5個月,人力、物力消耗巨大。是否要單獨舉辦冬奧會再次被討論。

這一次,在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顧拜旦的不懈努力下,1921年,國際奧委會終于決定在1924年第8屆巴黎奧運會中增設一個“冬季運動周”,專門進行滑雪(越野滑雪、跳臺滑雪、北歐兩項)、滑冰(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球、有舵雪橇4個大項14個單項的冰雪項目比賽,另設冰壺、軍事滑雪射擊(后來演變成冬季兩項)兩個表演項目。1924年1月25日—2月5日,“第8屆奧林匹亞德冬季運動周”在法國小鎮夏蒙尼如期舉辦,來自16個國家的258名選手參加了此次比賽。冬季運動周在世界體壇引起巨大反響,數萬名觀眾觀賽,成為冬奧會的光輝起點。次年的國際奧委會全會追認1924年的冬季運動周為第1屆冬奧會,并明確了冬奧會為國際奧委會主辦的世界性冬季項目運動會,每4年舉行一屆,從此,冬奧會走入奧林匹亞圣壇,與夏奧會比肩而立,交相輝映。


歷屆盛會,精彩紛呈


從1924年創辦至今,冬奧會已在3個大洲12個國家舉辦23屆。九十多年來,冬奧會的發展變化巨大,范圍從北歐擴展到全世界,技術、組織水平不斷成熟,奧運理念和精神不斷發展并廣泛傳播。


1924—1956年:創立初期,逐步探索


1924年首屆法國夏蒙尼冬奧會開幕式(圖片源自國際奧委會官網).jpg

1924年首屆法國夏蒙尼冬奧會開幕式(圖片源自國際奧委會官網)


冬奧會創立初期,受氣候條件、場地器材及經濟因素等影響,主辦國和參賽國主要是歐美國家,獎牌也被歐美國家包攬。前四屆分別于1924、1928、1932、1936年在法國夏蒙尼、瑞士圣莫里茨、美國普萊西德湖、德國加米施-帕滕基興舉辦。由于最初國際奧委會規定,每一屆夏奧會的主辦國擁有同年冬奧會的優先舉辦權,因而,除第2屆冬奧會因同年的奧運會主辦國荷蘭沒有滑雪比賽場地而在瑞士圣莫里茨舉辦外,其余3屆的夏奧會和冬奧會都在同年、同一國家舉辦。


1928年瑞士圣莫里茨冬奧會賽場.jpg

1928年瑞士圣莫里茨冬奧會賽場


冬季項目是在雪上和冰上進行的體育項目,最初,比賽都在戶外進行,場地也多是天然降雪形成的,因氣候條件和天氣狀況導致比賽取消或延遲的情況屢屢發生。第2屆冬奧會因氣溫升高且降雨,10000米速滑項目被取消,有舵雪橇也只能根據前兩輪(原定共4輪)成績宣布名次。第3屆冬奧會因積雪變得稀薄,18公里越野滑雪比賽中有不少選手摔跤,50公里比賽實際距離為48.239公里,雪橇項目也因天氣原因延期舉行。天氣變化對冬奧會的順利舉辦造成巨大影響。

盡管如此,還是有不少運動員克服各種困難,在賽場上創造了歷史。美國速滑運動員查爾斯·朱特勞在首屆冬奧會的500米速滑比賽中奪得了冬奧會的首枚金牌。曾在1920年第7屆夏奧會上獲得男子輕重量級拳擊比賽金牌的美國運動員愛德華·伊根,在第3屆冬奧會四人有舵雪橇比賽中奪冠,成為唯一一位冬、夏兩季奧運會的雙料冠軍。

1939年二戰爆發,連續12年,冬奧會都因戰火被迫停辦。與奧運會停辦仍計算屆數不同,冬奧會按實際舉辦的次數計算屆數。直到1948年,第5屆冬奧會才在瑞士圣莫里茨舉辦。此前的1946年,國際奧委會原本希望英國承辦1948年的夏奧會和冬奧會,但因籌備時間過于倉促,且對于經歷了二戰戰火的英國來說,同時舉辦兩季奧運會負擔較重,最終第5屆冬奧會由已舉辦過的瑞士憑借已有條件籌辦。此后,考慮到同時舉辦冬、夏兩季奧運會對于主辦國來說財政負擔過重,國際奧委會決定從1948年起,由不同國家主辦同一年的兩季奧運會。因而,第4屆冬奧會主辦國德國成為最后一個在同一年舉辦兩季奧運會的國家。


1952年挪威奧斯陸冬奧會開幕式上,奧運圣火首次在冬奧會點燃.jpg

1952年挪威奧斯陸冬奧會開幕式上,奧運圣火首次在冬奧會點燃


此后,第6屆冬奧會于1952年在挪威奧斯陸舉辦。已經3次穩居冬奧會獎牌榜首位的“冰雪王國”挪威作為東道主,再次在冬奧會上大放異彩。這也是冬奧會第一次走出山城小鎮,在首都城市舉辦。此外,本屆冬奧會首次在主會場點燃了奧運圣火,火種取自挪威冰雪運動奠基人松德雷·努爾海姆出生的小屋。1956年第7屆意大利科爾蒂納丹佩佐冬奧會的冰雪運動設施較為完善,為花樣滑冰和冰球比賽修建了可容納1.2萬觀眾的大型冰場,并首次進行了電視轉播。“登場即是王者”的蘇聯首次參加冬奧會就位列金牌榜首,此后保持“三連冠”。

這一時期,盡管冬季運動項目的參賽范圍、組織形式存在局限性,但冬奧會的模式逐步形成并穩定,促使奧林匹克運動不斷發展與完善。


1960—1984年:技術革新,世界盛會


這一階段,技術的運用與革新是最為顯著的特點。1960年,第8屆美國斯闊谷冬奧會首次修建了冬奧會奧運村,首次使用人工造冰技術,還在賽場上安裝了一臺電子計算機,只需幾秒就能用英語和法語公布比賽成績,并附有運動員簡歷。1968年第10屆冬奧會的主辦方法國格勒諾布爾專門修建了速滑比賽的人工冷凍冰場。1980年,美國普萊西德湖再度成為冬奧之城,成為繼瑞士圣莫里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后第3個兩次辦賽的城市。為了改善辦賽條件,組委會新建了奧運村,擴建了能容納8000名觀眾的滑冰場,建造了兩個滑雪臺和雪橇滑道,并首次采用了人工造雪。

科技的進步不僅使設施設備、場館條件得以提升,而且大大拉近了各地區人民之間的距離,國家和地區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冬奧會的覆蓋范圍迅速擴展,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和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加盟,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性冬季體育盛會,這給冬奧會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1984年薩拉熱窩冬奧會.jpg

1984年薩拉熱窩冬奧會


1964年的第9屆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冬奧會規模空前,來自36個國家和地區的1091名選手參賽,參賽人數首次破千。印度、蒙古、朝鮮首次亮相冬奧會。1972年的第11屆冬奧會第一次離開歐美、來到日本,對亞洲冰雪運動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東道主日本獲得了亞洲第一枚冬奧會金牌。1980年,中國代表團首次出征第13屆美國普萊西德湖冬奧會。1984年,國際奧委會為部分冬奧代表團及參賽選手提供食宿經費的舉措激發了塞內加爾、波多黎各、維京群島等非冬季運動傳統國家和地區的參賽熱情,參加第14屆南斯拉夫薩拉熱窩冬奧會的代表團由上屆的37個增至49個。奧運會的影響力和覆蓋范圍不斷擴大。


1976年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冬奧會主會場上新舊兩座圣火塔同放光明.jpg

1976年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冬奧會主會場上新舊兩座圣火塔同放光明


此外,圣火點燃、火炬傳遞、推出吉祥物等也促進了冬奧會文化的進一步傳播和發展。第8~10屆冬奧會分別奏響了《奧林匹克頌歌》、點燃了來自奧林匹亞的圣火、推出了首個冬奧會吉祥物“學士”。第12屆冬奧會上,二度辦賽的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在主會場舊圣火塔旁設置了新圣火塔,一新一舊兩座圣火塔同放光明,150萬名觀眾觀看了冬奧會,奧運盛會空前繁榮。


1988年至今:步入現代,成熟發展


這一階段,室內場館普及程度大幅增加,天氣預報系統大規模普及,現代化的技術輪番應用于冬奧會的賽場。1988年,第15屆加拿大卡爾加里冬奧會將所有滑冰比賽安排在室內進行,并建造了世界上首個有400米速滑跑道的全封閉滑冰場,還首次使用計算機控制的人工造雪機解決了歷年來滑雪比賽受天氣影響的難題。排除天氣的干擾促進了選手們的發揮,此次冬奧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成績,150人次打破10項奧運會紀錄,13人次打破8項世界紀錄。1992年,法國阿爾貝維爾超過100個天氣監控所為冬奧會比賽提供每日兩到三次的天氣預報,并首次在冬奧會上運用雪崩預警系統。2006年第20屆冬奧會在意大利擁有90萬人口的都靈舉辦。在北京申辦冬奧會之前,這是冬奧史上人口最多的主辦城市。全球的觀眾第一次可以用手機觀看冬奧會賽事,都靈冬奧會官網訪問量更是達到前所未有的7億次。2014年,俄羅斯索契冬奧會的火炬傳遞實現了“上天入海”:第一次離開地球,進入國際空間站;第一次潛入世界最深的淡水湖貝加爾湖湖底,成為冬奧歷史上的一大壯舉。2018年的韓國平昌冬奧會迎來了5G首秀,并進行了冬奧史上的首次VR直播。


2014年索契冬奧會火炬在太空傳遞.jpg

2014年索契冬奧會火炬在太空傳遞


同時,環保思想在冬奧會上得到充分展現。1994年,向國際奧委會和世界承諾將成為環保奧運典范的挪威在第17屆冬奧會上極為嚴格地執行各項環保標準,被薩馬蘭奇稱贊為“綠色的白色盛會”。1998年,日本長野迎來了20世紀最后一屆冬奧會,主題為“人類與自然共存”。參賽代表團增至72個,運動員人數突破2000名。

在這一時期,隨著冬奧會規模的不斷擴大,在同一年舉辦夏、冬兩季奧運會的負擔和難度越來越大。1986年,國際奧委會決定將夏季、冬季奧運會分開舉辦,在1992第16屆冬奧會的2年后,即舉辦第17屆冬奧會,之后仍按四年一屆的周期正常舉辦。

截至2018年,冬奧會已成功舉辦23屆,競賽項目由最初的4大項14小項,發展到7大項102小項;參賽人數由1924年的258人增至2018年的2833人,冬奧會已處于成熟發展階段。


中國參賽,逐夢冬奧


中國自1958年退出國際奧委會后,離開奧運會的舞臺22載。1979年10月25日,國際奧委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僅3個月后,中國代表團即派運動員征戰冬奧會,拉開了中國向世界冰雪運動高峰攀登的序幕。


第13屆:首次出征,拉開序幕


1980年美國普萊西德湖冬奧會開幕式上中國代表隊入場.jpg

1980年美國普萊西德湖冬奧會開幕式上中國代表隊入場


1980年第13屆美國普萊西德湖冬奧會開幕式上,第一次參加冬奧會的中國代表團高舉五星紅旗步入會場時,受到全場觀眾的熱烈歡迎。28名中國運動員參加了速度滑冰、花樣滑冰、越野滑雪、高山滑雪、冬季兩項5大項18小項的角逐,最好成績是王桂珍獲得高山滑雪女子小回轉項目第18名。首次出征雖然沒獲得好名次,但讓中國運動員看到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學習和豐富了比賽經驗,并回歸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大家庭。


第14屆:兩岸共聚,冬奧破冰


4年后的南斯拉夫薩拉熱窩冬奧會,中國代表團派出37名運動員參加了5大項26小項的比賽,中國選手的表現普遍有所提升,在49個參賽代表團中排名第23位。中國臺北代表團也派出14名運動員參賽,這是兩岸選手首次在冬奧會上同臺競技,雙方態度友善,還互換了禮物及紀念品。


第15屆:紅旗升起,振奮人心


1988年加拿大卡爾加里冬奧會上,中國派出了由13名運動員組成的精干隊伍,參加了3大項18小項的比賽,李琰在短道速滑表演賽中獲得1000米金牌和500米、1500米銅牌,五星紅旗首次在冬奧會賽場上升起,極大地鼓舞了中國選手在正式比賽中沖擊獎牌。


第16屆:首獲獎牌,“零”的突破


1992年法國阿爾貝維爾冬奧會上,葉喬波奪得500米速滑比賽銀牌.jpg

1992年法國阿爾貝維爾冬奧會上,葉喬波奪得500米速滑比賽銀牌


1992年,第4次出戰的中國代表隊派出34名運動員參加法國阿爾貝維爾冬奧會。女子速滑運動員葉喬波一舉奪得500米和1000米2枚銀牌,李琰也在首次成為正式比賽項目的短道速滑500米比賽中為中國再添1枚銀牌,使中國實現了冬奧會獎牌“零”的突破,寫下了中國冬奧歷史新的一頁。

賽后,葉喬波因連續高強度參賽給身體帶來巨大傷病,只能坐在輪椅上,而李琰也毅然放棄國外高薪聘請選擇回國執教,以她們為代表的老一輩中國冰雪人英勇拼搏、為國奉獻的精神感染著后來人。


第17~18屆:不懈奮戰,厚積薄發


1994年的第17屆挪威利勒哈默爾冬奧會上,中國選手再創佳績,拼得1銀2銅。此后的日本長野冬奧會,冰雪健兒不懈奮戰,奪得6枚銀牌、2枚銅牌。其中,短道速滑運動員楊陽一人就獲得3枚銀牌,另一短道速滑選手楊揚在女子1000米比賽中打破了世界紀錄。徐囡囡在女子自由式空中技巧比賽中摘銀,為中國贏得第一枚雪上項目獎牌。李佳軍拼得1000米短道速滑比賽銀牌,成為中國首個奪得冬奧獎牌的男子運動員。中國隊的進步和成績有目共睹,總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第19屆:首次奪冠,開創新篇


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上,楊揚獲得中國冬奧會史上首枚金牌.jpg

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上,楊揚獲得中國冬奧會史上首枚金牌


進入21世紀,中國冬季運動水平取得了長足進步。在2002年美國鹽湖城冬奧會上,楊揚一鳴驚人,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比賽中為中國奪得冬奧首金,創造了歷史。隨后,她又與隊友一起獲得了女子3000米接力的銀牌,并在女子1000米比賽中再奪金牌。而申雪、趙宏博也在歐美選手壟斷的花樣滑冰雙人滑項目中奮力拼下了1枚銅牌。本屆冬奧會上,中國隊以2金2銀4銅的好成績位列獎牌榜第13,亞洲第一,已具備部分冬季項目的國際頂尖水平,實現了中國冬季項目競賽成績的歷史性突破。


第20~23屆:再創新高,越戰越強


隨后,中國隊不斷刷新著獎牌榜記錄。2006年意大利都靈冬奧會,中國隊贏得2金4銀5銅,韓曉鵬在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項目中奪得金牌,是中國冬奧雪上項目的首枚金牌,也是亞洲在冬奧此項目上的首枚男子金牌。李妮娜獲得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銀牌。


王濛、周洋、孫琳琳、張會在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奪得短道速滑3000米接力比賽冠軍.jpg

王濛、周洋、孫琳琳、張會在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奪得短道速滑3000米接力比賽冠軍


4年后的加拿大溫哥華冬奧會上,中國隊“含金量”大幅提升,共收獲5金2銀4銅。在短道速滑項目上,中國女隊包攬了全部4個單項的金牌,其中,王濛不僅成功衛冕500米冠軍,還奪得了1000米和3000米接力的金牌,成為中國首位“三冠王”。花樣滑冰雙人滑搭檔申雪、趙宏博在退役后強勢復出,第4次參加冬奧會,如愿實現冬奧奪金夢想,并創造了總分的世界紀錄。中國另一對花樣滑冰雙人滑搭檔龐清、佟健獲得了銀牌。

2014年的俄羅斯索契冬奧會,中國代表團取得了3金4銀2銅的好成績,最激動人心的是速滑運動員張虹奪得女子100米冠軍,這枚中國冬奧會歷史上的首枚速滑金牌寄托了幾代中國速滑人的期盼。男子短道速滑隊獲得2銀1銅,標志著中國男子短道速滑項目競技水平的歷史性進步。

2018年韓國平昌冬奧會,中國代表團獲得1金6銀2銅。武大靖在短道速滑男子500米比賽中強勢奪冠,為中國贏得平昌冬奧會首枚金牌。中國選手在多個項目上取得歷史最好成績。

截至2018年平昌冬奧會,中國共獲得了13金28銀21銅共62枚冬奧獎牌,中國冰雪健兒的10屆冬奧征程,記載著中國冰雪項目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在不懈的努力下,中國已形成了以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為優勢項目的冰雪運動格局。但與歐美冰雪強國相比,中國代表團還屬于冬奧會大家庭的新生力量。普及和發展冬季運動、提高競技水平,仍然任重而道遠。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奧會如約而至。作為東道主,我們張開雙臂歡迎八方健兒來到中國,享受冰雪運動的速度與激情。北京冬奧會舉辦期間恰逢中國農歷春節,冬奧與春節的融合,將為奧林匹克盛會增添來自東方的別樣年味和新的精彩。北京——這座奧運史上首座“雙奧之城”,必定會為世界奉獻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也必將在奧林匹克運動歷史上畫上一抹動人的“中國紅”!


參考文獻:

[1] 楊瀾,宋宇. 冬季運動知識讀本[M].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

[2] 劉興忠,冰雪追夢[M].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

[3] 季成,冬奧簡史:冬季奧林匹克運動的人文解讀[M].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

[4] 邢建宇,冬奧會發展歷史及未來展望研究[D]. 首都體育學院,2017.

[5] 欒正陽,劉俊一. 冬奧會的歷史演進研究[J]. 體育文化導刊,2016(10).


文章來源:《中國檔案》2022年第1期

作者單位:中國檔案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