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檔案局主管· 中國檔案雜志社主辦1951年創(chuàng)刊歡迎來到中國檔案網(wǎng) !2025年08月19日 星期二
清朝晚期,民族和階級矛盾交織,中國面臨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豆剖的嚴重危機。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但因后來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民主共和名存實亡,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了革命苦苦抗爭,甚至獻出寶貴生命,辛亥革命元老范鴻仙就是其中一員。
范鴻仙
如椽巨筆,鼓吹革命
范鴻仙,1882年6月20日出生在安徽合肥北鄉(xiāng)。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為喚醒民眾,宣傳革命,1908年范鴻仙赴上海辦報,希望“藉報章鼓吹之功,盡響導國民之責”,同時結識了于右任、宋教仁、章炳麟等革命黨人。1909年范鴻仙協(xié)助于右任在上海創(chuàng)辦《民呼日報》,以“孤鴻”“哀鴻”為筆名發(fā)表時論、短評、雜文等文章,因政治革命色彩太濃,被上海租界當局以“不安本分”之罪名查封。后又與于右任共同創(chuàng)辦《民吁日報》,但剛出版幾期后又遭查封。1910年8月16日,范鴻仙在上海加入了著名的革命文學團體——南社,與其他南社成員高舉反清革命的大旗,運用詩歌和報刊,宣
傳民族民主革命思想,鼓舞革命士氣,密切配合革命黨人的革命活動,為辛亥革命作輿論準備。同年10月,范鴻仙與于右任創(chuàng)辦了影響更大的《民立報》,范親任主筆。范所撰文章皆“為時而著”“為事而發(fā)”,筆鋒犀利,文采博雅,針砭時弊,激昂高亢,充分揭露了清王朝的腐朽與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在民眾中廣為傳誦,一時間《民立報》成為國內(nèi)最受讀者歡迎的報紙,青年時代的毛澤東也是《民立報》的熱心讀者,將之稱為“一種民族革命的日報”,并頗為它的宣傳所感染。孫中山也曾盛贊:“范君一支神筆,勝十萬雄兵。”
南京光復,居功至偉
范鴻仙不是一個只會舞文弄墨的文人,他深知革命不是只靠輿論宣傳就能成功的,因此,在辦報鼓吹革命的同時,他積極參與到實際的革命斗爭中。1911年4月,黃興領導廣州黃花崗起義,范鴻仙負責謀劃和組織聯(lián)絡事宜,積極響應配合廣州的革命起義,并為起義輸送了大批的江浙皖一帶的革命志士。廣州起義失敗后,范鴻仙與宋教仁、陳其美等人組織同盟會中部總會,領導長江中下游的革命運動。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范鴻仙與陳其美、宋教仁、于右任等人秘密策動上海、杭州、南京的武裝起義及長江各省獨立,以回應和支持武昌起義。11月3日,上海光復,為拱衛(wèi)蘇滬杭革命,范鴻仙與柏文蔚謀劃南京起義事宜,范不辭勞苦穿梭于上海與南京之間,一方面主持《民立報》的宣傳工作,一方面積極作光復南京的準備。他組織和發(fā)動有關人員在3天內(nèi)制成炸彈1200顆,購得手槍300支準備運往南京以作起義之用。后范鴻仙只身犯險,潛入第九鎮(zhèn)面見清新軍第九鎮(zhèn)統(tǒng)制徐紹楨,剖析革命利害,終于說服徐紹楨起義,并特別擔任交通及籌款的特殊任務,居中協(xié)調(diào)各方關系組織成立江浙聯(lián)軍,12月2日南京光復,范鴻仙居功至偉,被譽為“光復南京第一人”。范鴻仙在南京光復過程中出色地完成了發(fā)動、組織和后勤供給等大量工作,成功化解了革命軍內(nèi)部的矛盾,加強了革命陣營內(nèi)部的團結,穩(wěn)定了革命大局,為南京臨時政府的創(chuàng)建立下了汗馬功勞。
鐵血北伐,以筆討袁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南方各省紛紛起義,宣布獨立,而北方數(shù)省及北京城仍由清政府統(tǒng)治著,成為封建專制政府在中國的最后堡壘。為了徹底完成民主共和偉業(yè),孫中山?jīng)Q心北伐,以武力完成南北統(tǒng)一。為響應和配合孫中山北伐,范鴻仙主動請纓,毅然辭去江蘇省參事會會長的職務,赴江淮招募壯士5000人,成立“鐵血軍”,親任總司令,并發(fā)布《鐵血軍總司令范君光啟宣言書》,以示其以鐵血為宗旨、揮師北伐、推翻滿清政府的堅定決心。后來,在外國列強干涉與革命黨內(nèi)部動搖之下,南北議和開啟,和談期間,范鴻仙看透了袁世凱巨大的政治野心,曾多次勸諫孫中山,決不可讓位給袁世凱,力主北伐到底,后南北合議既成,北伐無疾而終,范自釋兵權,回到上海繼續(xù)辦報。1913年,袁世凱登上大總統(tǒng)寶座后,大借外債,擴張兵力,排斥異己,日益專橫,獨裁的劣跡日漸顯露。為撲滅南方的革命力量,袁世凱先后免去了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等人職務,同時派遣特務在上海車站暗殺了國民黨中堅宋教仁,范鴻仙連稿致討,筆鋒直指“袁賊”,先后在《民立報》發(fā)表《禍中國者袁世凱也》《恩仇種種指河山》《愿將碧血換共和》等數(shù)篇短評,全面揭露了袁世凱的竊國嘴臉和無恥行徑,號召民眾投入到保衛(wèi)民主共和的斗爭中。范鴻仙的革命經(jīng)歷及過人才能引起了袁世凱的高度重視和警惕,袁欲將范鴻仙收為己用,曾對范數(shù)次拉攏,以錢財美色誘之,均遭到拒絕,袁見范不為利誘,便起了殺心,欲除之而后快。
武力討袁,獻身革命
為挽救共和,孫中山發(fā)動“二次革命”,范鴻仙與柏文蔚等人奉命在安徽舉兵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到處搜捕同盟會成員,范鴻仙為躲避通緝被迫流亡日本。在日期間,范鴻仙積極協(xié)助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1914年2月,范鴻仙秘密回國,奉孫中山之命在上海發(fā)動軍事討袁斗爭,組織了200余人謀劃奪取上海鎮(zhèn)守使公署。袁得知后,下令上海鎮(zhèn)守使鄭汝成“懸十萬金購范鴻仙頭”,面對日益增加的恐怖和危險,范鴻仙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想的是策動武力討袁,當時革命經(jīng)費時常出現(xiàn)捉襟見肘的情況,范鴻仙又無存款,還要躲避袁世凱政府的懸賞通緝,遂將家中多年珍藏的幾千卷善本古書、宋版古籍拿去變賣,充當軍資,范夫人李真如亦深明大義,“脫簪珥、質(zhì)衣裘,以助其事”,范鴻仙為革命散盡家財,不計個人得失。后因叛徒出賣,攻打上海鎮(zhèn)守使公署的計劃泄露,1914年9月20日凌晨,范鴻仙被上海鎮(zhèn)守使鄭汝成派去的4個兇手殺害,“嗾遣爪牙中夜?jié)撊耄瑒伻杏谄渑P內(nèi),決腹斷腰,慘不忍睹”,身中7槍1刀,死狀甚為悲慘,手下200余壯士也全部慘遭殺害。范鴻仙以鮮血實踐了他生前“犧牲吾人寶貴之碧血,以刷新共和之顏色”的誓言。
范鴻仙被刺消息傳出后,舉國震驚。孫中山在范鴻仙殉難后說到“其(范鴻仙)死與宋教仁相類……革命不患成功之遲早,而患死事之無人,有此模范,有此影響及于各省,則革命之成功當甚近耳。范君流血以種將來之果,斷非徒死者也”。后來,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會見范鴻仙夫人李真如時說:“鴻仙身后事,就是我黨事,他日革命成功,一定為鴻仙舉行國葬。”
國葬紫金,英魂得安
因范鴻仙在辛亥革命及南京臨時政府初創(chuàng)時期的卓越功勛,加之國父孫中山生前囑之“國葬”的遺愿,國民政府對范鴻仙的葬事極為重視,國民黨中央也曾多次開會商議范的身后事。
1926年4月29日,張靜江、蔣介石二人上呈廣州國民政府,請撥給范鴻仙葬費5000元以旌其功,國民政府下令財政部長宋子文“照準撥給”。
1928年3月15日,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第122次常務會議上,于右任提議“范鴻仙附葬總理墓地區(qū)域之內(nèi)”;3月22日,第123次常務會議決議“準附葬總理墓地區(qū)域之內(nèi)”。
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第122次常務會議記錄第十項于右任提議范鴻仙附葬總理陵園
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第123次常務會議記錄第十七項范鴻仙準附葬總理墓地區(qū)域之內(nèi)
1935年3月21日,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第163次常務會議上,于右任、葉楚傖提議,由國民政府追贈范鴻仙為陸軍上將,明令褒揚,決議通過。
1935年11月23日,國民黨中央派人到上海將范鴻仙靈柩迎到南京,暫厝第一公園的國民革命烈士祠內(nèi)。
1936年2月18日,在南京市第一公園舉行公祭一天,多名國民政府要員及各界人士參加公祭儀式。2月19日,舉行聲勢浩大的國葬儀式,范鴻仙在南京中山陵東側的馬群鎮(zhèn)入葬,成為中山陵的“附葬”。在國民黨歷史上,能夠享受國葬并附葬中山陵尊榮的僅有譚延闿、廖仲愷和范鴻仙三人。
范鴻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文武兼?zhèn)洌F血忠勇,畢生致力于反帝反封、興復共和,32歲獻身革命,是唯一一位得到孫中山表彰、蔣介石追認、毛澤東肯定的革命先烈,與宋教仁、陳其美并列為民國三烈士。他是民主革命的輿論宣揚者、南京光復的締造者、捍衛(wèi)共和的捐軀者,因其在辛亥革命及民國初創(chuàng)時期建立的不朽功勛而名垂史冊。
作者單位: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