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2019中文大全,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入口,国产日韩91,V片免费看

· 國家檔案局主管· 中國檔案雜志社主辦1951年創刊歡迎來到中國檔案網 !2025年08月19日    星期二

史海鉤沉

他們特別能戰斗

——焦作煤礦工人大罷工

作者:李寶玲 來源:《中國檔案》 發表時間:2021-08-16 分享到:

1925年7月8日,為聲援上海五卅運動,焦作煤礦工人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反帝大罷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持續8個月的罷工取得了全面的勝利。1926年2月24日—3月2日,英商福公司與煤礦工人在河南焦作道清鐵路局舉行第三次談判,簽訂了反映工人復工條件的《焦作煤礦工人罷工條款》(以下簡稱《罷工條款》)?!读T工條款》原件長1.7米,寬25厘米,18折,108列,12條內容,行楷手書,中英文雙語稿本,現珍藏于河南省檔案館?!读T工條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焦作煤礦工人罷工的勝利成果,也是反映河南早期工人運動的珍貴文獻。


《焦作煤礦工人罷工條款》(部分).jpg

《焦作煤礦工人罷工條款》(部分)


罷工條款


《罷工條款》,其主要內容有:一是要求福公司默認工會有代表工人之權。福公司不得無故或因此次罷工開除工人。所有罷工工人,一律恢復原有工作。工人的解雇、更換或招錄須函告工會,由工會代表工人主張相關權益。二是要求福公司資助25000元大洋,接濟因罷工所受直接損失者,并在復工一個月內付清。三是對工人工資增資、工作時間、加班費用、工人休假、假日工資等方面的約定。四是工人因工受傷應得到免費醫治,所有工人因工受傷以致完全殘廢或死亡者應發放撫恤金。五是要求職員、工頭、工人應一律平等待遇,革除以前所有剝削、壓迫工人,無端扣除工資等處罰工人的弊端。六是要求在焦作李封、王封等處建筑工人宿舍、提供用電及用水。

福公司代表約翰·康德、福公司工人代表吳光榮、修武縣知事冉廷賓、焦作警察局長郭管卿等各方代表及見證人12人親筆簽字,即生效力。其中福公司煤礦工人代表吳光榮,是從安源煤礦派往焦作煤礦領導罷工的中共黨員,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焦作煤礦工人反帝大罷工過程中的領導作用,充分證明了工人階級不斷壯大,并逐步走上政治舞臺,成為中國共產黨可以緊緊依靠的堅強力量。


《焦作煤礦工人罷工條款》簽字頁.jpg

《焦作煤礦工人罷工條款》簽字頁


背景與經過


焦作煤礦是福公司在河南開辦的具有侵略掠奪性質的外資煤礦,從1898年《議定河南開礦制鐵以及轉運各色礦產章程》簽訂之日起,就引起河南各界強烈抵抗。福公司與地方政府、民窯主、鄉紳、村民的礦案糾紛曠日持久,福公司工人內爭權益、外爭主權的斗爭始終沒有停息過。1915年,福公司與民族資本中原煤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福中總公司,從此,焦作煤礦工人深受帝、官、封三重壓迫,社會地位低下,勞動強度大。當時,焦作煤礦實行的是包工制,礦工每天工作10~12小時,工資每月高的4.5元,低一些的2元多,還會被包工頭以種種形式盤剝克扣。辛亥革命后,福公司煤礦工人因經濟和待遇問題舉行過多次罷工。1914年2月18—26日,因福公司降低工資、裁減工人,曾有工頭和礦工5000多人罷工。1923年2月4日,道清鐵路工會為聲援京漢鐵路工人舉行同情罷工,罷工組成工人糾察團,發布命令,征發車輛,并一度占領道清鐵路管理局辦公大樓,使道清鐵路陷于癱瘓。這次罷工雖遭挫折,但堅持“九日之久,后京漢五日才恢復工作”。焦作煤礦工人在長期的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斗爭經驗。

焦作煤礦是北方產業工人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伴隨著福公司在焦作煤礦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焦作煤礦的礦工已有20200人,其中福公司約9000人、中原公司11200人。產業工人的集中、社會地位低下性質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天然依靠,成為發展黨組織和黨員的階級基礎。

1925年5月30日,日、英帝國主義在上海制造了駭人聽聞的五卅慘案,激發了焦作礦工蓄之已久的反帝情緒。6月4日,福中礦務大學(源于福公司1909年開辦的焦作路礦學堂)及中學班成立了組織委員會,議定罷課事項。6月14日,各校各團體六七千人舉行游行,夾道圍觀市民達二三萬人。6月15日上午,焦作工商、學界在福中總公司西首之大廣場召開公民大會,市民及工商界到會一萬多人,礦務大學代表王式乾宣布雪恥條件九條,商店門首均貼有“經濟絕交”“堅持到底”等字樣。6月21日,福公司經理堪銳克慌忙從北京趕到焦作,故作姿態,解除了令中國人憎惡的印度巡捕的武裝,以避免沖突。

7月5日,共產黨員羅思危在焦作扶輪小學召開各界積極分子會議,決定次日開始罷工。7月6日,福公司的廚師、花匠、雜役等200多人在崔長永、馮金堂的帶領下率先罷工,致使礦區英國人無法正常生活。7月8日上午,各界萬余群眾奔赴李封二郎廟集會。羅思危同志在大會上激情演講,號召工人、學生、商人、市民團結起來,實行反帝總罷工。7月9日凌晨3點,象征罷工開始的汽笛聲劃破了黎明前的夜空。5個鍋爐同時熄火、電燈失明、絞車停轉,王封煤礦工人數千人肩并肩、手挽手,涌上街頭,呼喊:“打倒帝國主義!”“為上海死難同胞報仇!”口號。由此,福公司焦作煤礦工人開始總罷工,焦作全市學生總罷課,商人總罷市。罷工運動達到了高潮。

伴隨著罷工的開展,在黨的領導下,焦作煤礦工會和焦作廚司工會相繼成立,并且頒布了《焦作煤礦工會章程》。7月12日,他們又補發了《焦作煤礦工人罷工宣言》。在這份宣言中,明確提出:“在滬案未徹底解決以前,即帝國主義未有打倒,一切不平等條約未有廢除,工人勝利未有把握之日,我等誓不絲毫妥協,恢復工作?!?/p>

自7月中旬,焦作煤礦工人罷工取得了全國鐵路總工會、河南援助滬漢慘案會、天津各界滬案互援會等全國各界的聲援與支持;中原煤礦公司、六河溝煤礦公司等妥善安排失業工人;開灤煤礦工人拒絕福公司向他們提出的借調人員和設備到焦作的請求;上?!渡陥蟆?、北京《晨報》、天津《大公報》、開封《新中州報》等連續報道焦作煤礦工人罷工的情況,號召全國各地人民募捐,從政治上、經濟上、精神上支援焦作煤礦工人堅持罷工。

焦作煤礦大罷工沉重打擊了福公司。7月中旬,其職員由于“被截斷食水供應,并禁糧食售與”,被迫撤離焦作??偨浝砜颁J克向北京臨時執政府外交部遞交《堪銳克備忘錄》,希望政府調停,保護其財產并恢復煤礦生產。并采用各種手段散布謠言,圖謀復工。

10月22日,焦作煤礦工會發表了《河南焦作煤礦工會宣言》,即所謂復工條件二十二條,為斗爭指明方向,為復工談判打下了基礎。

1925年11月,焦作煤礦工會和福公司在焦作道清鐵路局舉行首次復工談判。修武縣縣長冉廷賓主持,穆祥順、吳光榮、馮金堂、郭玉山作為工人代表提出復工最低條件,因福公司拒不答復,談判陷入僵局。

1926年2月初,復工談判轉移到北京外交部。據工人代表穆祥順回憶,談判在東皇城街林實公館舉行,由北洋政府外交部交際處長、河南特派交涉員林實主持。福公司代表堅持“先開工,后談判”,工人代表堅持“談判好,再復工”,林實提出折中辦法“邊談判、邊復工,談判完成,全面復工”。工人毫不妥協,林實無奈表示,罷工、復工是企業內部事情,讓雙方回地方協商解決。第二次談判仍以工人的堅持無果而終。

1926年2月24日—3月2日,第三次復工談判回到焦作道清鐵路局舉行,由修武縣知縣冉廷賓主持,此次福公司不得不答應工人提出的復工條件,簽訂《罷工條款》。同時,沁陽、修武兩縣代表也向福公司提出《沁修地方條件》,主要內容是:福公司盡量容納焦作煤礦工會和廚司工會的各項條件;取消不平等不合理條約;保護土窯;擔負焦作礦務大學經費以及捐款辦理當地公益事宜等。3月6日,焦作煤礦工會隆重舉行復工儀式,至此,持續8個月之久的罷工取得全面勝利。

3月13日,毛澤東在《中國青年》上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文中給予焦作煤礦罷工和這一時期全國各地罷工運動以極高的評價:“四年以來的罷工運動,如海員罷工、鐵路罷工、開灤及焦作煤礦罷工……就可知工業無產階級在中國革命中所處地位的重要。他們所以能如此,第一個原因是集中……第二個原因是經濟地位低下。他們失了生產手段,剩下兩手,絕了發財的望,又受著帝國主義、軍閥、資產階級的極殘酷的待遇,所以他們特別能戰斗?!?/p>


勝利的原因及影響


焦作煤礦反帝大罷工時間之長、影響之大,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人運動的成功案例。早在1922年6月,李大釗委派共產黨員童昌榮為道清鐵路特派員,領導道清鐵路工人運動。1922年8月,焦作鐵路工人首先組織了道清鐵路工人俱樂部(工會),煤礦工人也加入其中。五卅慘案后,一批經驗豐富的共產黨員,如羅思危、劉昌炎、吳光榮、朱錦堂等人被派往焦作,成立“焦作各界滬案后援會”,組織工人積極分子,創辦工人夜校,宣傳發動進步學生,深入到英商華人夫役中廣交朋友發動募捐,有序地組織罷課、罷市、罷工。罷工開始后,焦作煤礦總工會成立,此后又聯合道清鐵路工會、廚司工會等,建立了焦作總工會,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焦作第一個黨組織—中共焦作支部干事會,由羅思危任書記,劉昌炎任委員,領導工人罷工。在復工談判過程中,中共中央北方區委對罷工及時指導。1926年2月初,中共北方區委書記李大釗派陳毅同志接見了焦作煤礦工人代表,對復工談判作了重要指示:北伐戰爭即將開始,為了適應這種新的斗爭形勢、保存焦作煤礦的革命火種、迎接將來必然出現的新的更艱巨的革命斗爭,決定調整罷工策略,準備有領導、有組織、有條件的復工。

焦作煤礦反帝大罷工的勝利,沉重打擊了英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氣焰,英商福公司的生產一度陷入停工狀態,在以后7年中一蹶不振。在罷工斗爭實踐中,工人群眾的覺悟得到提高,馮金堂、崔長永、林壯志、李鳴秋、穆祥順、關永福、吳會治等一批積極分子被發展為中共黨員,他們逐漸走上政治舞臺,成為革命和建設的核心力量。罷工孕育了“特別能戰斗”的紅色基因,詮釋了工人階級是我國的領導階級,是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 


作者單位:河南省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