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檔案館館藏的1946年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中有一個叫王克勤的名字一周內出現了兩次。其中,1946年12月6日刊登的《冀魯豫前線我軍展開王克勤運動》中稱“冀魯豫前線屢次大捷,部隊中展開的王克勤運動,起了很大的作用”;1946年12月11日發表的社論《普遍開展王克勤運動》又高度評價王克勤“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創造了新的光榮的范例”。王克勤是誰?他又作出了什么樣的突出貢獻呢?讓我們通過這兩份報紙,去了解王克勤的人生軌跡和他建立的不朽功勛!
王克勤
窮苦出身的解放戰士
王克勤,1920年出生在安徽省阜陽縣王東店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3歲時,父親因地租太高和地主吵了幾句,被打成重傷后含恨離世。從此,母親帶著他和弟弟乞討度日。1939年7月,19歲的王克勤被保長用繩索捆著當了國民黨川軍的大頭兵,曾三次逃跑三次被抓回,每次都遭到毒打。其間,母親和弟弟也下落不明。
1945年10月,晉冀魯豫野戰軍發起了著名的邯鄲戰役。在這次戰役中王克勤被俘,但通過幾天的俘虜生活他認識到了人民軍隊偉大的革命精神,堅決要求參軍。就這樣,王克勤成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六縱隊第十八旅第五十二團一營一連一排一班的一名解放戰士。
起初,王克勤像大多數新解放戰士一樣,存在一些思想問題,戰斗中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猶豫和畏縮情緒。當時部隊的補充兵源中有大量的解放戰士,第六縱隊在邯鄲戰役后就一次補充了2000多名新入伍的解放戰士。1946年1月,為了幫助像王克勤這樣的解放戰士提高階級覺悟,認清誰是敵人,誰是階級兄弟,第六縱隊開展了控訴地主、惡霸和軍閥欺壓行為的訴苦運動。經過訴苦運動,王克勤明白了為誰扛槍、為誰打仗的道理,覺悟迅速提高。
迅速成長的戰斗英雄
王克勤是一名老機槍手,各種機槍都很熟悉,即便閉上眼睛,也能把各種類型的機槍迅速拆卸安裝起來。訴苦運動后,沒有了思想包袱的王克勤作戰非常勇猛。在1946年8月的大楊湖戰役中,王克勤操作一挺重機槍神出鬼沒,給敵人以重創,一連領導果斷任命他為副班長。戰斗結束后,他又被提升為班長。這讓王克勤思想上產生了極大的震動,他在國民黨部隊當牛做馬6年一直是個大頭兵,在人民軍隊不到1年就論功提拔為基層干部,使他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不久后,王克勤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成為班長后,王克勤繼承了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高度發揚團結友愛、互助互學精神。每當班里補充新戰士,他總是現身說法,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啟發新戰士的無產階級覺悟。他盡心竭力用自己學到的技術和知識幫助新戰士進步。經他言傳身教,不到1個月,新戰士們就可以蒙著眼睛對各式機槍進行拆卸、組裝、射擊。他根據革命斗爭的實踐和自己成長的經驗,提出了“在家靠父母,革命靠互助”的口號。受當時解放區普遍組織成立的農業生產互助組啟發,他創造性地在班里組織起2個互助小組,在練兵、行軍、作戰和思想教育等各項工作中開展互助活動。
互助活動的成效很快在一次戰斗中得到驗證。1946年10月6日,在山東巨野縣徐莊阻擊戰中,王克勤帶領全班7人與國民黨軍激戰。這7人中有4名新兵,都是剛剛參軍的農民。為了打好這一仗,王克勤在戰前便把全班同志組成2個戰斗互助組。他叮囑互助組組長,不管敵人火力怎樣猛,都要帶領好組里的人。他手把手教新戰士作戰,靈活轉移射擊位置,帶領全班堅守陣地,打退敵人10余次進攻,共斃傷敵人123名,自身無一傷亡,勝利地完成戰斗任務。戰后,在旅部召開的總結工作會議上,五十二團著重匯報了王克勤和王克勤班的事跡。旅部給王克勤班記集體一等功,王克勤榮膺一等殺敵英雄和互助模范稱號,班里的新戰士杜雙建、白志學也被評為殺敵英雄。不久,王克勤被提升為五十二團一營一連一排排長。
全軍學習的“三大互助”模范
第六縱隊機關及時發現并總結了王克勤的典型事跡和經驗,將其歸納為“三大互助”,即開展思想互助、進行生活互助、組織技術互助,并向晉冀魯豫野戰軍政治部作了專題匯報,受到野戰軍首長高度重視。當時,各個部隊的解放戰士都占很大比例,有的部隊甚至達到30%~50%,如何改造新解放戰士,提高部隊凝聚力、戰斗力是全軍面臨的一個迫切問題。王克勤創造的“三大互助”,被認為是適應戰斗需要和部隊情況應運而生的典型。王克勤從俘虜兵入伍迅速成長為戰斗英雄,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晉冀魯豫野戰軍政治部很快就發出了“學習王克勤班”的指示,所屬各縱隊迅即開展了“王克勤運動”。“王克勤運動”的主要內容是“互助友愛、勇敢與提高技術相結合”,主要形式就是“三大互助”。各部隊根據王克勤班的經驗,普遍建立了互助組。通常每班分成3個組,每組3~4人。這就使團結互助有了固定的組織形式,迅速持久地開展起來,使部隊戰斗力大為增強。
晉冀魯豫野戰軍開展的“王克勤運動”很快受到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關注。1946年12月6日,黨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報道了《冀魯豫前線我軍展開王克勤運動》。12月11日,《解放日報》又發表了題為《普遍開展王克勤運動》的社論,號召全解放區的軍民“都能按照當前自己的條件,選擇自己的典型,來普遍有力地推行這個運動”,并提出開展“王克勤運動”的具體內容。首要任務是在全體人民解放軍中普遍熱烈地提倡互助互學,提高技術與提高戰斗力。“我們應該承認,放下武器的蔣軍官兵在作戰技術上一般的是經過訓練的。因此我們部隊中的新老戰士甚至指揮員應該虛心向他們學習,吸取他們的經驗,以為提高自己的技術之助……那些已經放下武器,決心參加愛國自衛戰爭的蔣軍官兵們,則應該學王克勤同志的榜樣……”開展“王克勤運動”的另一個內容是強調部隊中新老戰士的團結,強調翻身農民出身與舊軍隊出身戰士的團結,“應該讓全體戰士更深刻的了解團結就能戰勝一切的真理,他們在政治上、生活上、工作中、戰斗中,應該更好的相互幫助,相互體貼,相互學習,相互督促,大大發揮部隊中互助組的作用”。最后要加強瓦解敵軍的工作,“要用王克勤一樣的生動典型,廣泛的向蔣軍宣傳,要他們再不要為美國侵略者和蔣介石賣國賊賣命,要派出向王克勤一樣從蔣軍方面過來的好同志,到火線上去喊話,用嘴巴當作武器,入情入理的現身說法……我們應該大大發揚這類好的經驗,更好的進行瓦解敵軍的工作,以更加壯大我們的隊伍,最后粉碎蔣介石的進攻”。
1946年12月6日,《解放日報》報道冀魯豫前線開展“王克勤運動”(安徽省檔案館館藏)
1946年12月11日,《解放日報》發表社論《普遍開展王克勤運動》(安徽省檔案館館藏)
《解放日報》社論的發表將“王克勤運動”推向一個高潮。王克勤的“三大互助”帶兵經驗迅速在全軍推廣,當時幾乎所有的班、排都成立了互助小組,開展形式多樣的“三大互助”運動,并涌現出很多王克勤式的模范班、排和英雄人物,對提高全軍的戰斗力、保證解放戰爭的勝利,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947年6月30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人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7月10日,王克勤所在的第六縱隊進攻定陶城。經過6小時的激烈戰斗,全殲守敵一五三旅。王克勤在這次戰斗中英勇犧牲,年僅27歲。消息上報到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部,司令員劉伯承悲痛地說:“蔣介石一個旅也換不來我一個王克勤!”隨即他以自己和政委鄧小平的名義,親筆給王克勤所在部隊發去了唁電,稱贊他是“戰斗與訓練、技術與勇敢結合的,為我全軍所學習的新的進步的范例”。
作者單位:安徽省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