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檔案局主管· 中國檔案雜志社主辦1951年創(chuàng)刊歡迎來到中國檔案網(wǎng) !2025年08月19日 星期二
由于西伯利亞橫亙其中,長久以來,除了蒙元時代蒙古人的遠征之外,作為北部近鄰的俄國,始終沒有與中國發(fā)生直接的交往。明朝萬歷年間,俄國曾派遣裴特林使團到達北京,這支使團除了搜集到一些有關中國地理、物產、交通、軍事等方面的情報外,并未對兩國的實際交往產生太大的影響。直至明末清初,隨著俄國對西伯利亞汗國的征服,中俄兩國陸路相通,俄羅斯人開始有組織地進入中國黑龍江(俄國稱阿穆爾河)流域的少數(shù)民族生活地區(qū)。
侵入黑龍江流域的“吃人惡魔”
當時的外興安嶺以南均屬中國領土,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居住著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杜切爾、費雅喀、赫哲等少數(shù)民族。其中居住在黑龍江中下游的赫哲、費雅喀等少數(shù)民族因善于驅使犬類,在清代檔案中被稱為“使犬部”“使狗地方”。據(jù)記載,早在公元前11世紀,他們就接受周王朝的統(tǒng)轄,此后便歷代相沿。在滿族未入關之前,他們便與滿族宗室有過聯(lián)姻。清王朝建立后,更常見他們定期向清政府的地方官員交納貂皮貢賦,并接受清廷封賞的記載。俄人入侵這一地區(qū)后,到處搶劫燒殺,甚至吃食人肉,黑龍江地區(qū)的居民稱他們?yōu)椤俺匀藧耗А薄kS著入侵的深入,俄國增派了使用火器的軍隊,更加肆意攻擊只有弓箭等冷兵器的當?shù)鼐用瘢瑹龤终即逭M入雅克薩地區(qū)活動并建立據(jù)點。雅克薩位于黑龍江與額木爾河交界口東岸,俄國人稱其為“阿爾巴津諾”,西岸即為現(xiàn)在中國黑龍江省漠河縣,盛產牲畜和貂皮。俄軍沿途繼續(xù)肆意掠奪,清政府多次派人進行勸退并發(fā)文給俄國政府,責令其退出中國領土,而俄國對此始終置若罔聞。俄人在黑龍江流域的肆虐,在明清交替的特殊時期,以及之后清軍入關之初,都因政府無暇顧及北部邊防而得逞,當?shù)厣贁?shù)民族雖然進行了反抗斗爭,但因部族分散,難以奏效。隨著清廷在關內局勢的逐步穩(wěn)定,清政府開始將注意力移向東北邊疆,清軍驅逐入侵的俄軍,收復雅克薩,并很快將沙俄入侵者趕向黑龍江上游,俄人強占的堡寨被拆除,俄軍的侵略據(jù)點也被當?shù)刂袊用窀吨痪妗Mㄟ^入侵與反入侵的戰(zhàn)斗,中國認識到俄國與一般部族的不同,俄國也認識到清帝國遠非被其征服的西伯利亞汗國可比,兩國的官方接觸由此開啟。
中俄官方往來的開啟
《清實錄》和軍機處上諭檔、奏折等都有俄羅斯察罕汗(即清朝對俄羅斯沙皇的稱謂)于順治十二年(1655年)遣使者前來朝貢方物的記載。一般認為,清政府與俄國實質性的外交活動即始于此。是年,俄國沙皇派遣使臣畢西里克攜帶國書和禮品入京,受到了清廷的接待,順治皇帝為此頒下敕書,大意為“大清國皇帝敕諭俄羅斯國察罕汗:爾國遠處西北,從未一達中華。今爾誠心向化,遣使進貢方物,朕甚嘉之。特頒恩賚,即俾爾使臣赍回,為昭柔遠之至意。爾其欽承,永效忠順,以副恩寵。特諭”。敕書加蓋降敕御寶2顆,用金龍香箋黃紙,繕寫滿、蒙兩種文字,由內閣學士葉成額、理藩院主事瑪喇一同交付給俄使畢西里克帶回。這也反映出早期中俄交往中,俄羅斯被納入了理藩院所轄朝貢國的行列。
在順治時期成功派遣第一支俄國使團之后,俄國沙皇于次年又遣使來華,但被清廷以“來使不諳朝儀”而拒收貢物,并將使團遣回。順治十四年(1657年),沙皇再次派遣使團來華。根據(jù)檔案記載,這個使團歷經(jīng)三載才順利抵達。《清實錄》記載,由于使臣所提交的察罕汗表文“不遵正朔,又自稱大汗,語多不遜”,諸位王大臣都認為應該驅逐使臣,拒收貢物。但順治帝隨后頒下諭旨:“察罕汗雖恃為酋長,表文矜夸不遜,然外邦從化,宜加涵容,以示懷柔。”順治帝沒有接見俄國使臣,但仍準其來京,并在賜宴招待后收受了俄國使臣帶來的貢物,包括“貂皮160張、銀鼠皮200張、白狐貍皮30張、鏡子一面”。又諭令恩賞沙皇“銀200兩、緞13匹、茶5竹簍;賞來使伊萬緞12匹、毛青布40匹、茶3竹簍”。這種貢賞互贈行為,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不等價交易,“賞”值往往超過“貢”值,這也是清廷出于中國傳統(tǒng)的朝貢觀念,給予朝貢國及其貢使的特別禮遇。此后,俄國還數(shù)次向中國派遣使團,但由于使臣拒絕行雙膝跪地叩首的覲見禮儀,加之在黑龍江流域地區(qū)時有侵犯事件發(fā)生,以及俄人收集中國情報等行為引起清廷不安,俄國期待的貿易商談并沒有實質的進展。
難以平靜的北部邊疆
康熙九年(1670年),俄國涅爾琴斯克(即尼布楚)軍政長官達尼洛·達尼洛維奇·阿爾申斯基在給派往大清帝國的涅爾琴斯克哥薩克班長伊格納季·米洛萬諾夫等人的訓令中,要求其“向博格德汗(即俄國對清朝皇帝的稱謂)呈明,諸多國家之國君和國王已率其臣民歸依于我大君主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大公,大俄羅斯、小俄羅斯及白俄羅斯全境之專制君主,眾多國家之統(tǒng)治者沙皇陛下最高統(tǒng)治之下……望彼博格德汗本人歸順于我沙皇陛下最高統(tǒng)治之下,永世不渝,向我大君主納貢,并允許我……沙皇陛下之臣民同彼國臣民在彼之國土及雙方境內自由通商”,文字中勸導清朝皇帝臣服于沙皇治下的意欲十分明顯,更暴露出此時沙皇俄國積極開展貿易和領土擴張的強烈欲望。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清政府的認知里,俄國仍然只是個普通的朝貢國,被記載在康熙朝《會典》中“理藩院”的“朝貢”欄下,且在康熙七年(1668年)關于俄國使節(jié)覲見座次的規(guī)定中,俄羅斯使臣的地位不僅不及準噶爾,甚至還被排在了當時尚未歸屬清朝的外蒙古喀爾喀之后。
在康熙初年肅清沙俄武裝入侵之后,清軍拆除了俄國的雅克薩據(jù)點,并從沿江一帶內撤。但不久之后,俄人再次竄至石勒喀河和尼布楚河流域,并于1658年在尼布楚興建涅爾琴斯克堡,對中國尼布楚地區(qū)實行武裝占領,并在隨后重新占據(jù)雅克薩,煽動根忒木爾叛國。根忒木爾原是居住于石勒喀河流域的達斡爾族酋長,清政府曾授其四品佐領官職,康熙初年叛逃至俄國,被清朝視為逃人事件。清政府多次與俄方溝通,要求俄兵停止侵略活動,引渡根忒木爾,以期改善兩國關系,但多次交涉無果。
清《起居冊》中載,康熙十五年(1676年),俄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派遣使臣尼古拉·斯帕法里來華,康熙皇帝在太和殿接受使臣的行禮并賜茶,之后又在保和殿接見使臣并賜酒。俄使尼古拉呈遞了俄方的諸多要求,如請清廷派遣使臣與俄使一同赴俄京,請開放通路準許兩國互市,請派遣修筑河道橋梁能匠赴俄,請嗣后雙方行文,清廷使用滿文、拉丁文,俄國使用俄羅斯文、拉丁文,以便雙方識讀,等等,但卻對清廷多次向俄提出的停止領土侵略、引渡根忒木爾等要求置之不理。盡管如此,俄方的一些要求經(jīng)過清廷議政王大臣的議奏,最終還是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允準,同時曉諭來使尼古拉等,既欲兩國和好,應將逃人根忒木爾等送回,并另派良使,遵行中國禮法,方可照常貿易。但是,與極力謀求北部邊疆安穩(wěn)無事的清廷不同,此時的俄國正秉持著東擴的戰(zhàn)略,一方面不斷遣使往返于中俄,從事貿易;另一方面探取情報,通過武力進行領土的擴張,并在中國北部邊疆造成了一系列沖突。
俄國尼布楚軍政長官為令勸說中國皇帝歸依俄皇保護事訓令(俄文)
兩次雅克薩戰(zhàn)爭
隨著俄國侵略野心不斷膨脹,加之對清政府和平解決邊疆問題誠意的錯誤理解,1680年,沙皇政府任命伏耶科夫為尼布楚統(tǒng)領,更加積極擴充軍備,組織“遠征”。占據(jù)雅克薩的俄軍沿江而下,直達黑龍江下游,繼續(xù)進行殺掠。而此時已經(jīng)平定“三藩之亂”的清政府,也終于騰出手來,開始加強東北防務。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親自出巡東北,視察了盛京(今沈陽)和吉林烏拉(今吉林市)等地,準備抗擊入侵的俄軍。在多次外交努力未果的情況下,清軍開始以武力驅除沙俄入侵者,在當?shù)馗鞑孔宓闹С窒潞芸焓諒土撕邶埥邢掠纬パ趴怂_城以外的所有據(jù)點,并致信給雅克薩的俄國總督,勸說俄軍在不打仗的情況下主動撤離中國領土。但俄國指揮官對此不予理睬。康熙二十四年(1865年),在清軍向雅克薩進發(fā)之前,康熙帝再次致信俄國沙皇,要求俄軍撤出雅克薩,和睦相處。但俄方依舊加緊加固城防,準備與清軍進行武力對抗。康熙帝于是下達了武力收復雅克薩的命令,當?shù)貪h、滿、鄂倫春、達斡爾等族居民也都參與了雅克薩的戰(zhàn)役,俄軍被迫撤離,雅克薩收復。但是此后不久,俄軍再次竄至雅克薩,在廢墟上重建城堡。次年,康熙帝下令再次征討雅克薩的俄軍。為了減少傷亡,清軍采取了圍困的戰(zhàn)略,于城外掘溝立壘,切斷城中水源,用大炮展開攻擊。俄軍長期被困,最終喪失了抵擋能力。經(jīng)歷兩次雅克薩戰(zhàn)爭的失敗,沙俄政府終于認識到清帝國的實力是武力無法征服的。于是,俄國派出使臣戈洛文前來中國進行邊界談判,中俄邊境問題的解決,終于回到了清政府一直以來要求的和平談判上。當清政府得知俄國談判使團將到達邊境的消息后,便撤去了雅克薩的圍軍,雅克薩之戰(zhàn)也隨即宣告結束。
索額圖為會同俄使戈洛文勘定邊界事題本抄件(滿文)
尼布楚條約的簽訂
1689年9月7日,康熙朝領侍衛(wèi)內大臣索額圖與俄國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簽署了中俄兩國第一份關于邊界的條約,史稱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涅爾琴斯克條約》),該條約明確劃分了中俄兩國的東西邊界,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qū)都是中國領土。俄國同意把入侵雅克薩的軍隊撤回,清朝同意把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中國的尼布楚部分土地讓給俄國。索額圖將條約內容及簽訂前后的具體情況通過滿文題本向康熙帝進行了奏報。這件檔案記載了索額圖在談判中強調了敖嫩河、尼布楚、雅克薩等皆為中國土地的事實,并向俄使歷數(shù)兩次雅克薩戰(zhàn)役期間清廷屢次宣諭仁義、欲求和好的行為。索額圖在奏報中抄錄了雙方勘明邊界議定條款,其中規(guī)定“兩國今既永修和好,嗣后兩國任何持有通行路票者,均應準其往來兩國之間,任便貿易”,由此開辟了中俄貿易的正常途徑。
作者單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