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2019中文大全,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入口,国产日韩91,V片免费看

· 國家檔案局主管· 中國檔案雜志社主辦1951年創刊歡迎來到中國檔案網 !2025年08月19日    星期二

史海鉤沉

郭沫若的一首抗戰詩

作者:孫秋浦 來源:《中國檔案》 發表時間:2021-04-08 分享到:

郭沫若.jpg

郭沫若


1941年11月16日,重慶文化界人士在中蘇文化協會召集下舉行茶會,慶祝郭沫若創作生涯25周年暨50歲壽辰。文人雅集,氣氛熱烈,日本反戰人士綠川英子女士即興登臺,以充滿激情的聲音朗誦自己撰寫的祝辭《一個暴風雨時代的詩人》,將慶祝茶會的氣氛推向了高潮。郭沫若則乘興揮毫,在綠川英子的一塊絹帕上題寫了一首詩:


茫茫四野彌黮暗,歷歷群星麗九天。

映雪終嫌光太遠,照書還喜一燈妍。


對于許多名家之作,若不了解其創作背景及所處環境,便難免會出現以訛傳訛的憾事。1980年代,綠川英子的女兒將郭沫若在絹帕上題詩的手跡捐獻了出來。于是,許多人想當然地認為,郭沫若的這首詩就是稱頌綠川英子的。之前公開出版的兩個版本的《郭沫若年譜》,均對此言之鑿鑿。事實上,郭沫若只是將這首詩“書贈”綠川英子,而不是“詩贊”綠川英子。郭沫若的這首詩起初是寫給退役陸軍中將陳孝威的,詩的背后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越洋條陳


陳孝威,出生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福建侯官(今閩侯)人,早年畢業于福州武備學堂,后升入保定軍校第二期炮科深造,1926年出任泰寧鎮守使,授陸軍中將銜。1929年,陳孝威退出軍界,閑居天津,1936年他遷居香港,創辦時事半周刊《天文臺》,意在使世人了解世界風云變幻。

在陳孝威的軍事生涯中,并無顯赫的戰績,倒是留下了幾篇軍事理論研究文章。但正是憑藉著自己的軍事理論功底,陳孝威將《天文臺》半周刊辦得有聲有色,引得各國駐港外交官競相閱讀,并將其中的重要分析文章作為情報譯送回國。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在柏林簽訂《三國同盟條約》,正式確立法西斯軸心國的同盟關系,世界風云驟變。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三國同盟條約》的形成是法西斯國家攻擊英國、美國和蘇聯的先聲,但時局將怎樣具體演變,一時都成為未知。陳孝威經過縝密分析,撰成《德意日三國同盟協定內對英對美對蘇作戰案之蠡測》一文,作為社論,發表在是年10月7日第402期《天文臺》上。文章對法西斯國家的總體戰略作了兩點預言式的分析:一是德國必定先進犯蘇聯;二是日本勢必要進窺南洋。在此立論的基礎上,陳孝威在文末建議:美國應該將售艦租地的范圍擴大到南太平洋,以迅速擴充英國在遠東的海空軍戰斗力,以英制日,避免將來美國海軍渡洋作戰;如果能以物質援助中國抗戰,也不失為援人自援的一種有效手段,這是美國在直接參戰之外,打擊德、意、日同盟最有效的辦法。

大凡以謀士自居的人,都渴望自己的點滴見解能被人賞識,若蒙明主不棄,有所采擷,便不枉此生了。陳孝威撰罷此文,索性作一次越洋條陳,他將自己的得意之作譯成英文,分別寄給了美國總統羅斯福、國務卿赫爾、陸軍部長史汀生和海軍部長諾克斯。不久,美國駐香港總領事真的給他轉來了羅斯福總統的復函,其他各位也先后函復。這本是西方人的一種禮儀習慣,但陳孝威以一個東方人的觀念,對此則感到受寵若驚。

1940年11月5日,羅斯福連續第三次當選美國總統,12月29日發表著名的“爐邊談話”,表示中、美、英三國的命運有密切的關系,美國決心負起反法西斯國家兵工廠的職責,將以大批軍需物資援助中國。陳孝威認為羅斯福的新政策與他在文章中的建議分明有相契之處,于是情不自禁,賦詩一首,名曰《美利堅大總統羅斯福先生讀余去歲十月七日論文賜函獎飾輒酬一律賦謝》,獻給羅斯福。詩云:


白宮三主承明席,砥柱終迴逆水流。

降此鞠兇人擾擾,賢哉元首政優優。

干戈到處洶群盜,日月無私照五洲。

欲膾鯨鯢濟滄海,八方風雨感同舟。


1941年5月17日,陳孝威將這首“酬羅詩”,用精致的仿古裝潢,連同一封書信,一起寄往美國。陳孝威在信中稱頌羅斯福為世界救主,并以一個中國國民的身份向他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1941年6月22日,德國果然突然入侵蘇聯國境,陳孝威的第一點分析得到了驗證。這一年的12月8日,日本又突然偷襲美國珍珠港,同時進犯南洋,以陸海空軍轟炸、進攻馬尼拉、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打響了太平洋戰爭。陳孝威的第二點分析又被應驗了。


詩文唱和


陳孝威向羅斯福獻詩后,仍感意猶未盡,又遍給海內外社會名流和著名詩人發函,講述自己向羅斯福獻文、獻詩的緣由,征請各位給他的“酬羅詩”賜寫和章。陳孝威將收到的和詩隨時在《天文臺》雜志刊布,并準備等集齊后,再手抄一本寄呈羅斯福。

這場詩文唱和,歷時7個月,有300余人應征,得詩360余首,所謂一國之元老、勛舊、碩彥、名門閨秀均被陳孝威一一請出,悉數登場,演成戰火中競相吟詩的一樁趣聞。

馮玉祥和了一首五言律詩《和孝威將軍酬羅斯福總統詩》,在他的那些“丘八詩”中堪屬上品,詩云:


法西迷暴力,四海血橫流。

民意屠刀下,兵機魔手優。

風雷興古國,道義奮新州。

同氣今攜手,狂瀾無覆舟。


郁達夫和了一首七言律詩《讀陳孝威先生上羅斯福總統書后》,稱頌陳孝威的軍事預見力:


太學上書關國運,廣陵草檄懾權臣。

儒生未必全無用,紙上談兵筆有神。


當時,重慶大后方充斥著一股濃郁的崇美風潮。蔣介石也希望以美制日。及至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引發太平洋戰爭,重慶一片彈冠相慶,認為日本人終于頭腦發昏了,真是想死死不掉,頭往石臼子里鉆。崇美風潮在這場詩文唱和中也盡數顯現出來。在林林總總的和詩中,有人寫出了“大旱云霓望白宮”“云霓渴望拜羅公”等詩句,直把美國和羅斯福看成世界人民的救主。即便是在一些社會名流的和詩中,直接以“崇美”入題的也不乏其人。

潘公展和了一首五言律詩,可謂媚態可掬,詩云:


西方有美人,泱泱大國風。

元首膺三選,民意在厥躬。

仗義獅子吼,綸音播白宮。

君等奮百戰,吾其武庫充。


章士釗和了一首七言古詩《孝威囑作詠羅斯福總統詩》,堪稱和詩中“崇美”之最,詩云:


世界大戰始東方,東方古國君子鄉,蝮蛇螫手身且僵。

得友扶持愜所望,友伊誰兮惟元良,有美一人在西方。

世界大戰亂西方,森林蠻族紛披猖,歐洲震旦同荒荒。

義聲欻起兩大洋,海岸何止萬里長,有美一人在西方。

有美一人在西方,手宰新陸孰敢當,仁義以為天下倡。

利兵堅甲無盡藏,待君一出四海康,何有東方與西方。


在一片崇美聲浪中,郭沫若終于按捺不住出場了。郭沫若被稱為當代詩仙,早年以一部《女神》蜚聲詩壇。抗戰爆發后,他從日本歸國,一度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主持戰時宣傳。郭沫若對陳孝威“酬羅詩”中所透出的崇美風尚頗有一番感慨。于是,一代大家獨持“偏見”,提筆寫成《讀酬羅詩燈下率成三絕寄孝威》,詩云:


人稱三杰羅斯福,邱吉爾同史太林。

能集眾思廣眾益,武侯遺訓耿而今。


希墨允推今桀紂,居然一對大魔王。

英雄崇拜徒然爾,欲得降魔貴自強。


茫茫四野彌黮暗,歷歷群星麗九天。

映雪終嫌光太遠,照書還喜一燈妍。


郭沫若《讀酬羅詩燈下率成三絕寄孝威》(其三)手跡.jpg

郭沫若《讀酬羅詩燈下率成三絕寄孝威》(其三)手跡


郭詩意境分明,層層推進。其中第三首七絕,詩人分明寫的是中國的抗戰形勢與前途。“茫茫四野彌黮暗”,指的是日寇橫行,漢奸作祟,神州大地籠罩在一片黑暗之中;“歷歷群星麗九天”,指的是抗戰英雄輩出,如歷歷群星,輝映九天;“映雪終嫌光太遠”,活用了“孫康映雪”的典故,這里是對崇美風潮的奉勸;“照書還喜一燈妍”,堪稱全詩的點睛之筆,詩人直抒胸臆,再次指明抗戰的前途在于自強。

郭沫若的這首抗戰詩,正如綠川英子當時在祝辭中所稱頌的:“地不論東西,時不論古今,偉大的詩人的價值不允許只把它藏在文藝的圈子里。然而一個詩人又成為時代的宣傳家、政治家的例子卻不多。作為詩人的郭沫若先生,不僅做得而且在任何一面都算得上是杰出的一家呢!”


作者單位: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