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市氣象局高度重視氣象檔案開發利用工作,深度挖掘氣象數據歷史檔案,持續推動應用創新,使氣象數據檔案煥發新的生機,產生新的研究成果。
一是將氣象數據檔案與前沿科技相結合,創新運用近30年的全市氣象觀測站點歷史數據,結合近10年的1公里分辨率多源融合格點數據,形成更精細化的氣候評價結果,通過開展智能網格化預報,讓預報產品時空分辨率達到“3小時×5公里”,使得精細到鄉鎮的氣象條件分析成為了可能,填補了局地小氣候特征研究的空白,為提供更精細、更個性化的氣象服務創造條件。
二是將氣象數據檔案與多行業數據相“碰撞”,圍繞氣候資源、氣象景觀、氣象特色農業三個組分別開展研究。即首先立足氣象歷史數據,分年代、分時效、分區域、分要素對歷史數據進行分析;再根據各組前期調研,將氣象數據與農業指標、生態環境指標、旅游規劃數據等結合起來,建立作物氣象條件適宜性指標和綜合的氣候資源區劃;最后,對比評定適宜地區、次適宜、不適應地區,進而繪制適應性區劃圖。
通過兩年的分析研判,瀘州市氣象局在氣候資源分布、農業產業布局、新能源開發利用等方面收獲頗豐,獲得五個“首次”成果,即首次橫向比較瀘州氣候資源特征,首次開展生態氣候旅游優勢分析,首次精確呈現氣象景觀分布情況,首次完成全市特色農作物氣候適宜性區劃,首次發現山區潛在風電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