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2019中文大全,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入口,国产日韩91,V片免费看

· 國家檔案局主管· 中國檔案雜志社主辦1951年創刊歡迎來到中國檔案網 !2025年08月23日    星期六

要聞

皇史宬重整開放記

作者:周拯民 來源:《中國檔案》 發表時間:2022-02-24 分享到:

故宮東華門外,游客們腳步匆匆,只為一睹金瓦紅墻內的皇家氣象。南池子大街136號院,卻是常常在途中被忽略的地方之一。甚至連許多北京人也不知道,雖然毗鄰故宮,但這座名為“皇史宬”的院子,曾經有何用途。


皇史宬.jpg


如今,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以下簡稱“一史館”)的主持修繕下,時隔21年,皇史宬重新對外開放,并且在壬寅虎年來臨之際,借助互聯網成功“出圈”,在市民網友的投票中搖身一變,成為新年里北京城新晉的第一批“網紅”。推開朱紅色院門,這座擁有488年歷史的古建筑終于褪去神秘,真正意義上走入公眾視野。


重整開放惠及市民


1月28日,北京青年報社發布“2021年度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十大看點”(以下簡稱“十大看點”),“皇史宬重新對公眾開放”成功入選,位列第五。

此次“十大看點”評選活動由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和北京青年報社聯合主辦。活動于1月1日在《北京青年報》和北青網等新媒體客戶端正式上線,經過近一個月的市民投票和專家評議,最終評選出的“十大看點”除皇史宬外,還包括“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步入‘快車道’”“東四南北大街完成環境提升”“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開街”“進京‘趕考’路線研究成果發布”等,可以說每一項都是各級政府、規劃設計建設管理部門、廣大名城保護工作者們辛勤工作的結果。

經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點評,皇史宬北院重新開放和南院騰退修繕,古建風貌和歷史文化價值得以向全社會整體呈現,充分體現了央市兩級對“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會開放”首都文物保護利用原則的堅守與努力,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目前,皇史宬開放參觀內容主要包括北院古建筑群和正殿“石室金匱皇史宬展”、東配殿“錦瑟萬里 虹貫東西—17至20世紀初絲綢之路歷史檔案文獻展”、西配殿“抗爭與求索—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檔案文獻展”3個專題展覽。

自開放團體預約參觀以來,皇史宬已接待170批次近3300名參觀者,得到北京市有關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好評。北京市副市長隋振江同志到皇史宬參觀調研后,對一史館全力落實中央政務區布局規劃聯席會議精神表示肯定,對以皇史宬開放的實際行動積極配合北京中軸線申遺表示感謝;首規委辦有關負責同志表示,皇史宬開放是北京中軸線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標志性成果,值得其他文物騰退利用單位學習借鑒;《北京晚報》刊登專版進行詳細報道。據皇史宬工作人員講述,除了檔案工作者以外,皇史宬還吸引了眾多建筑行業和媒體行業的從業人員,不少參觀者直至將攜帶的手機、相機等拍攝設備電量耗盡,仍不愿離開。

那么,皇史宬又有怎樣的特殊之處,能夠得到這諸多青睞呢?


中國古代檔案館庫典范


皇史宬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皇家檔案庫建筑群,在建造時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檔案保護技術,明代王廷相評價“真絕地以通天……超前而掩后”,是我國古代“金匱石室”檔案館庫的典范,可以說是古代檔案保護模式的集大成者。

皇史宬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皇史宬”之名由嘉靖皇帝欽定。《說文解字》中說:宬,屋所容受也。因此,明清諸帝的實錄、圣訓,以及清代皇室玉牒等皇家重要檔案都專門存放于此。“除此之外,由于宮內時常失火,皇史宬還具備著一定的‘異地備份’功能”,據工作人員介紹,皇史宬還曾用來存放《永樂大典》副本、《大清會典》《開國方略》等文史典籍及部分大內藏書,在乾隆以后還用于存放將軍印信。

因此,雖只是偏安一隅,但皇史宬卻是規格最高的皇家建筑之一。其正殿坐北朝南,是規格較高的廡殿頂式建筑,完全以磚石壘砌而成,采用無梁殿頂,又名穹頂,是名副其實的“石室”。屋頂裝以黃色琉璃瓦,東西屋檐上飾有9只吻獸,這都代表了皇史宬的極高規格。“從屋頂裝飾和用料來看,皇史宬的建筑等級應僅次于太和殿,與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天安門相當”,現場工作人員為記者講解道。正殿正面五座石門重達十余噸,且墻壁厚實,東西墻厚為3.7米,南北墻厚達6米左右。圍繞正殿一周,修筑有四個大的及眾多小的螭首狀排水口。正殿建在1.4米多高的石基上,殿內又建有1.4米多高的漢白玉須彌座,須彌座上才盛放著皇家檔案特制裝具—金匱。金匱內芯由楠木制成,內部分層,用隔板夾擋,內含樟木柜匣;外裹一層鎏金銅皮,各鑄有形狀各異的云龍花紋,柜高132厘米,長154厘米,寬約71厘米,整柜重達166公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金匱的造價極高,“每個金匱大約要耗費2斤左右的黃金”,目前一史館館藏金匱152個,皇史宬正殿現留存32個,其余已遷入一史館新館保存展出。


皇史宬正殿內漢白玉須彌座與金匱裝具.jpg

皇史宬正殿內漢白玉須彌座與金匱裝具


從檔案保護的角度來看,正殿是保護檔案的第一道防線。磚石結構消除了木構建筑的火災隱患,可以有效防火隔火,且不受風霜雨雪的侵蝕;厚實的墻體能夠起到抗震和阻熱保溫的作用,使殿內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利于檔案的恒溫保存。兩層石臺和螭首狀排水口,既能防水又能防潮;穹頂結構和高對開窗設計,可以有效形成空氣對流,干燥通風,利于防火防塵防光。

殿內盛放的金匱是保護檔案的第二道防線。其一,銅金合金熔點較高,能起到顯著的防火效果;其二,楠木不易損壞,樟木能起到較好的防蟲、防潮效果;其三,裝具沉重,不易搬運,利于防盜。

此外,據工作人員透露,歷史上每年六月初六,皇史宬都會派專人取出金匱中的檔案,放置于殿前石臺之上進行晾曬。定期晾曬能夠除去多余水分,防止檔案受潮發霉,還能借助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死害蟲,清除蟲卵、糞便等污漬,一定程度上延長了檔案的壽命,成為保護檔案的第三道防線。

從工作人員處記者得知,皇史宬自建成以來,從未發生過較為嚴重的火災和水災,其安全性可見一斑。


中軸申遺與古建新生


據介紹,皇史宬于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經歷過一次修繕,后至清朝末年遭八國聯軍侵擾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歷史原因,皇史宬分為南北兩院,北院由一史館管理,而南院因為產權不清等原因逐漸成了大雜院,居民私搭亂建,存在大量安全隱患。

北京城中軸線,既是北京城的歷史文化經脈,更是未來城市文化發展和建設的縱坐標。因此,皇史宬作為中軸沿線的標志性古建筑,其拆除違建、騰退修繕工作,自然就成為中軸線申遺工作當中必要的一環。《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北京將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契機,推進重點文物騰退和周邊環境整治,其中指明要實現皇史宬等一批活化利用項目落地。

因此,皇史宬修繕項目被北京市委、市政府和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列為享受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資金補助項目。在北京市文物局和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一期修繕項目于2020年10月開工,2021年8月完工,主要內容包括西配殿文物建筑本體、四周院墻及院落地面的修繕等。

由于皇史宬地處北京市歷史文化老城街區,修繕規劃、設計、施工較為困難。在施工過程中,一史館積極加強與文物、規劃、市政、交通、城管等50多家單位及周邊居民的溝通協調,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為第一原則,在保證文物本體安全的前提下,綜合發揮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的優勢,充分考慮展示效果、社會功能等方面的需求,盡一切可能保存了皇史宬現有的歷史遺構,實現了安全第一、最少干預、修復手段可識別、歷史可讀的整體目標,并摸索出一套具有老城街區特色的對接大市政工作流程。

皇史宬北院重新開放,不僅顯著提升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更有力推進了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下一步,一史館將積極申報皇史宬修繕二期項目,按照要求做好皇史宬南院修繕接收工作,完善南院內及周界安防、消防設施設備,早日實現皇史宬南北院整體開放,讓皇史宬成為北京中軸線文物騰退利用的“樣板”和宣傳檔案工作的重要平臺,更好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人民群眾。


入選“十大看點”引發的思考


“十大看點”評選活動不僅是有關單位和社會公眾對皇史宬保護與開放工作的肯定,還是宣傳部門與城建等部門聯合,利用融媒體宣傳矩陣、充分調動公眾積極性、體現多部門作為的一次成效顯著的宣傳活動。其中的經驗對檔案部門今后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是要以兩個“服務”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檔案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將檔案工作成果通過各種方式融入群眾生活、惠及民生,通過開放場館、號召評選等方式與公眾建立起有效的互動機制,讓人民群眾可觸碰、可感知、可參與,才能真正得到群眾支持,讓群眾滿意。

二是要合理構建宣傳矩陣。檔案部門在構建和運營融媒體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人力物力和經濟實力不足的問題,因此,在做好“兩微一端”互聯網基礎平臺建設的同時,可以借助地方主流媒體和專業媒體完善宣傳矩陣,在宣傳方向和主題一致的基礎上,利用場館優勢和館藏資源優勢尋求合作,以期建立長期宣傳合作機制。

三是要秉持開放理念。拒絕圈地自娛,充分開放開發檔案館資源,積極參與文化宣傳和公共服務活動,在助力申遺、保護歷史、傳承文化等國家大事上凸顯檔案參與,貢獻檔案力量,擦亮檔案部門的金字招牌。


作者單位:中國檔案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