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在2021年9月舉辦的線上研討會上,著重強調“加強非洲相關檔案部門在疫情期間及疫情后的保護與修復工作”。研討會共吸引來自非洲和亞太地區的260多名文獻遺產專家和保護專家參加,另外,來自非洲的60多名檔案館、圖書館和博物館工作人員參加了關于如何制定檔案應急管理方案及搶救水浸檔案材料的培訓課程。中國國家檔案局相關人員也參加了會議并分享了中國檔案部門在疫情初期的防控經驗與防治措施。
檔案機構在當前全球健康危機中扮演了保存集體記憶的關鍵角色,保障了公眾獲得檔案信息的渠道,確保了日后研究材料的完整性與連續性;同時,檔案機構還能借助檔案廣泛提高公眾健康知識普及程度。
本次疫情影響了非洲大部分地區的檔案機構。檔案機構可以借暫時閉館的契機開展數字化工作,建立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此外,應急事件管理、災害風險管控也應納入檔案機構管理范圍,不僅要制定可靠的應急方案,還要做好珍貴文獻遺產的保護工作。而提高政府決策科學性與落實程度,則是文獻遺產保護工作的雙重保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以此次研討會的成果為基礎,以數字化等形式繼續推進對非洲檔案和文獻遺產的保護和應急管理工作。
“譯”家之言:在疫情沖擊下,檔案館承擔起保存特殊社會記憶的責任。但受地區發展不平衡與客觀條件限制,發展中或欠發達地區的檔案應急管理與搶救方案等很不成熟,需要依賴全球經驗與有關組織提供支持。我國國家檔案局參與其中并貢獻經驗,這既是我國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也是我國為延續人類共有記憶而貢獻的中國智慧。數字化雖已成為共識,但實施中的現實障礙也使許多國家或地區面臨風險,因此檔案部門要主動尋求各部門、各地區合作,促進全球檔案事業均衡發展,確保人類記憶完整、連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