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檔案館珍藏著一份毛澤東主席于1952年11月題寫的華南農學院校名照片復制件。復制件一式二份,一份存于案卷中,一份則放大嵌存在鏡框里,另有一份毛澤東親筆題字“華南農學院”手稿的說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家對高等學校進行調整重組。1952年,華南農學院由中山大學農學院、嶺南大學農學院和廣西大學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及病蟲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以中山大學農學院丁穎、趙善歡及嶺南大學李沛文為領軍的一批著名專家教授成為新組建的華南農學院的主要師資力量。李沛文教授乃李濟深長子,1935年獲得康奈爾大學農學院農科碩士學位,回國后歷任嶺南大學農學院園藝系、植物生產學系教授、系主任,1940年起任嶺南大學農學院院長,華南農學院成立后任副院長。李濟深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要創始人,曾任黃埔軍校教練部主任、廣東省政府主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他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積極抗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據學校校史書籍記載,校名題詞的獲得,是由華南農學院首任副院長李沛文通過李濟深向毛澤東主席求得。1952年11月28日,毛澤東主席應李濟深的請求,親筆題寫了“華南農學院”校名。
1952年11月28日,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華南農學院”校名
對于毛主席親筆題寫校名檔案有著較為詳細了解的知情人,主要是從校長辦公室任上退休的盧吉祥和從綜合檔案室任上退休的袁宏,他們二位均長期在華南農業大學(華南農學院)辦公室工作。據袁宏回憶:1952年學院籌備時,籌委會副主任李沛文即去信父親李濟深,請求毛主席為華南農學院題寫校名。時隔不久,李副主任收到題寫的校名原件。他遂將收到的毛主席題字交到秘書組,由秘書組負責交付總務組安排人員仿制,并在辦公樓(五號樓)大門口上刻寫,原件由校辦秘書組文書人員保管。
在廣東省目前一百多所高校中,華南農業大學是唯一一所由毛主席題寫校名的高校,這是令華農人深受鼓舞倍感自豪的一件大事。為了銘記這一光榮歷史,華農人在學校建設了兩處人文景觀。1993年,經盧吉祥提議,學校黨委決定于毛主席100周年誕辰之際在校園中心區顯著位置,建造毛主席親筆題寫“華南農學院”紀念刻石。1993年12月25日,學校在洪澤湖邊設立紀念刻石并舉行毛澤東主席題寫“華南農學院”石刻揭幕儀式,時任廣東省委相關領導出席并講話。
2009年,華南農業大學百年校慶前夕,云浮市校友會向母校捐贈百年賀禮“華南農學院”紀念石。2009年11月4日,紀念石揭幕。
60多年來,毛主席親筆題寫的“華南農學院”校名,銘刻在華南農業大學不同時期的校門、校徽、校旗、校章、校刊、信紙信封、證書、畫冊、校史書籍、校史展廳及許多校園人文景觀上面,成為華農人心中的永久印記。學校的兩處紀念刻石更成為學校的著名人文景觀和參觀者喜愛的學校標志性景點。
毛主席題寫“華南農學院”校名,激勵著華農人不斷攀登教學科研高峰,向著更高目標前進。1984年9月,“華南農學院”改名“華南農業大學”。歷經百余年的發展,學校形成了以農業科學和生命科學為優勢,以熱帶亞熱帶區域農業研究為特色,農、工、文、理、經、管、法、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目前學校設置學院25個,其中農林類學院8個,理工類學院7個,人文社科類學院5個,在校生5萬多人。作為地處廣州的一所百年老校,華南農業大學是廣東省和農業農村部共建的大學,也是首批廣東省自主重點建設的高校和廣東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學院被譽為廣東省院士的搖籃,培養了丁穎、陳煥鏞、趙善歡、蒲蟄龍、盧永根、黃耀祥、龐雄飛、鄭儒永、羅錫文、林鴻宣、吳清平、劉耀光等12位院士,前校長盧永根院士還被評為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