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長江水位在春汛時就敲響了警鐘,接著就是連續3個月的多雨季節,創下破紀錄的降雨量。武漢市江漢關水位從3月底就開始上漲,6月初超過了歷年同期最高紀錄,6月下旬武漢地區暴雨,25日,江漢關突破警戒水位;7月18日,超出1931年的最高水位28.28米;8月18日,水位破歷史紀錄,達到29.73米,比災難深重的1931年還要高出1.45米,高出漢口平均地面4米以上,武漢面臨著極嚴峻的危急時刻。
那一年的武漢防汛戰斗從6月25日開始,到10月3日結束,經歷了整整100天的時間,黨和政府團結帶領英雄的武漢人民戰勝了滔滔洪水,取得了一場偉大的勝利。
黨發出戰斗號令
1954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就武漢防汛工作下達緊急指示,要求“竭盡全力,搶救危關”,同時指派中央政府政務院(國務院前身)副總理鄧子恢,代表中央負責領導武漢的防汛工作。
25日,武漢關水位突破26.30米警戒水位,武漢市委根據黨中央、中南局和湖北省委的指示,召開了緊急會議,確定了在汛期內以防汛工作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
27日,武漢關水位達26.47米,武漢市人民政府發布命令,指出當前洪水威脅的嚴重性,要求全市人民與武漢各機關、部隊、團體、學校、企業立即動員起來,“為防止可能發生的洪水災害,為確保武漢市人民的安全,確保國家建設的安全而斗爭”。同時,武漢市委發出《為戰勝洪水確保安全告全體黨員、團員和全市人民書》,分析了戰勝洪水的有利因素并發出號召:“洪水正在威脅著我們,我們一定要戰勝它,也一定能夠戰勝它!”
緊接著,由湖北省和武漢市黨政軍領導參與的“武漢防汛總指揮部”成立,省委第一書記、武漢市代市長王任重任總指揮,指揮部設10個副總指揮,下設6個分指揮部(后又增設3個副總指揮和2個分指揮部),黨和政府的主要負責同志都直接參加了防汛工作,擔任起指揮、領導的責任。
全體動員打響防汛戰斗
在黨的號召之下,一場全民總動員的戰斗打響了。一支由工人、農民、解放軍、學生和干部組成的10余萬人的防汛大軍,第一時間從四面八方來到了堤防前,分布在136公里的堤防上,決心保衛自己的城市,同時還有近15萬人的后備隊伍,隨時候命準備開到最需要的地方。
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國民黨政府留下的只是殘缺的堤防,好的高度有29米,差的僅26米左右,防汛指揮部迅速制定了作戰計劃,提出要將全市堤防普遍加高到29.5米。
1954年的7月,多風多雨,總共只有3個晴天。在暴風雨中施工困難極大,大雨淋得人睜不開眼睛,雨水和汗水黏成一片使人難以行動,防汛戰士們在暴風雨中頭頂麻袋、肩挑黃土,把堤身薄的地方加厚,把低的地方加高;大雨過后,地面滿是幾寸深的泥漿,戰士們一次又一次跌倒,爬起來又往前趕,泥巴都顧不得擦。沒有人退縮、沒有人叫苦,他們知道自己正在和洪水賽跑,每一分鐘都特別寶貴。
第一期堤防工程在7月10日完成,漢口和武昌沿江、沿河的堤防和張公堤上的險工地區等主要堤防都迅速地加筑了5米高的防浪子堤,使堤防標高普遍達到了29.5米以上。
7月12日,江漢關水位突破了28米,6天以后更突破了28.28米的歷史紀錄,堤防成功通過了第一次考驗。
1954年7月12日-8月18日三期堤防工程示意圖
1954年的江漢關前,軍民在加高江堤
全國支援武漢
洪水威脅下的武漢三鎮,不僅日常生活物資要靠外運,修堤搶險急需的防汛物資也依賴全國各地的支援。以北京為中心,南到廣東,北到黑龍江,東到江浙和上海,西到川甘,都源源不斷地運來大量物資,全國人民以無限關切的眼光注視著武漢,給予武漢人民以巨大的援助。
在斗爭最緊張的時候,武漢一共收到了抽水機273部、麻袋542萬多條、草包303萬余個、蘆席80.07萬張,還有蘆柴、篾、鐵錨、高粱桿、筦箕等大批的物資。為保障防汛用電,中央特地從太原市調來了全國唯一的一輛列車發電站,同時指示:立刻準備出發,一分鐘也不準耽擱。
為了供應武漢人民生活的需要,廣東、廣西、湖南、四川等地運來了大批大米,僅8月份運來的就足夠全市人民吃一個半月;從焦作運來了5000多噸煤,從上海、廣州等地運來了各種各樣的蔬菜和副食品,每天運進90萬斤左右。
除了物資支援之外,中央和各地還調來了各種工程技術人員、潛水人員、發電工人和有防汛經驗的農民共計23123人,他們一到武漢就不顧旅途疲勞立刻投入了緊張的戰斗。
7、8月份,沔陽、洪湖、監利等地更是犧牲了自己,先后10多次分洪548億立方米上游來水,減輕了洪峰接踵而來所形成的高水位對武漢市的嚴重威脅,為武漢市的防汛爭取了時間。
黨中央和全國的支援,為武漢防汛勝利提供了保障,也給武漢人民以無限的信心。
黨同人民一條心
在百里長堤之上奮戰的勇士們并不孤獨,在他們背后是武漢人民所組成的堅強后盾。
工廠的馬達日夜轉動,工人冒著高溫為前方趕制防汛工具;護士和醫生在防汛一開始的時候就進駐前線,保障戰士們的健康;人們主動把食物和器材物資集中起來送到大堤前;文藝工作者把最新的電影、最精彩的表演送到前線鼓舞戰士們的斗志……這是150萬人民全力以赴的斗爭,他們有著共同的信念:戰勝洪水確保安全!
在后方積極支援防汛斗爭的同時,市區民眾的生活也井井有條。國家進行了有計劃的調撥,充分供應了武漢市糧、油、鹽、煤、肉、布和日用百貨。黨和人民政府也沒有忘記在堤防以外地區和市郊低凹地區的受災民眾。災民們全部被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區,并且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沒有一個人因搬遷不及時而淹死,沒有一個人因水災流離失所而餓死,也沒有因水災而發生疫情。
很多年紀較大的市民記起1931年水淹武漢的悲慘情景,大批民房被水浸塌,物價暴漲、疫病蔓延。據當時的湖北水災急賑委員會從8月到次年4月的統計,他們掩埋的尸體達32605具,實際死亡人數比這還要多。想到這些,人們心情是沉重的,同時又為自己身在新中國而感到幸運。
奪取最后勝利
7月12日,武漢關水位超過28米,到8月18日上漲到29.73米最高水位止,武漢經歷了37天極端緊張的日子。
在這一階段又進行了第二至四期堤防工程,真正做到了“人在堤在,水漲堤高”。洪水在1厘米1厘米地上漲,我們的堤防也在1厘米1厘米地升高,最后普遍加高到30.5~31米,站在內坡堤腳下抬頭看,堤防就像城墻一樣。最令人們驕傲的是被稱作“水上長城”的防浪木排,這條保護漢口堤岸和武昌外沿的防浪木排,長達125里,用去木料5.3萬多立方米,如果每根木料以13米長計算,把它們一根根地連接起來,可以排成兩列由北京接到廣州。
在加高堤防的同時,巡邏搶險隊員們時刻都在嚴密監視著洪水,一聽見有險情的信號,馬上取出搶險工具和器材跑步上堤。堤防上險情不斷發生,7月29日,經過連續三天三夜的狂風暴雨,大、小張公堤,武昌的沿江,江岸六合溝等處的防汛人員在緊要關頭跳入江水,結成人墻,以自己的身體抵擋著狂風巨浪的沖擊。由于他們英勇頑強地堅持戰斗,及時發現和消滅了所有的險情,堤防得以一直巍然挺立。
8月18日下午3時,武漢關前出現了有水文記錄以來的最高水位29.73米,在掙扎了12小時后,終于在堅固的堤防面前開始退落了。
經過加固加高工程后的漢口沿江防水墻,成功擋住了29.73米的最高水位
10月3日,武漢關水位降到警戒水位26.30米以下,武漢防汛戰斗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在艱苦緊張的斗爭中,黨的旗幟一直在堤上高高飄揚,共產黨員們始終堅定地站在斗爭前列,出現在最艱苦最困難的地方。在與洪水斗爭的3個月里,共有7439人光榮入黨、17789人加入共青團。
向英雄們致敬
10月8日下午,防汛總指揮部召開總結慶功大會。大會宣布開幕后,全體起立,為在防汛斗爭中英勇犧牲的89位烈士默哀,他們中有工人,有農民,有戰士,也有機關干部和青年學生,有年近70的老人也有未滿18歲的少年。
嚴忠良烈士曾參加志愿軍出國作戰,8月18日那一天,他和戰友們奉命出動幫助防汛戰士家屬搶割早稻,返回的途中遭遇險情,嚴忠良用自己最寶貴的生命,挽回了他的戰友和群眾的生命。
8月14日,年輕的清潔隊員賈明武烈士聽到平安里口的水面上出現了碗口大的漩渦,他第一個跑到險區,抱起一個200多斤的土包,奮不顧身地跳下水去,連人帶土被急流吸入了漩渦中。
在抗洪斗爭中,還涌現了大批的先進單位和英雄人物,前后方共有1487個單位獲得了紅旗獎勵,有15085人立功,其中王萬倉、羅光田、王茂山、楊明聰、樂金元、盧幼芝6位同志榮獲特等功。在他們身上突出地體現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的高貴品質。
1954年抗洪斗爭的勝利,是黨帶領人民取得的勝利。在黨的領導和全國人民的支援下,武漢人民戰勝了洶涌的洪水,讓美麗的江城屹立無恙。
坐落在漢口濱江公園的“防汛紀念碑”,正是為了紀念1954年抗洪勝利而建的,碑面的大理石上鐫刻著毛澤東同志的題詞:“慶賀武漢人民戰勝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還要準備戰勝今后可能發生的同樣嚴重的洪水。”
武漢人民沒有忘記毛主席的囑托,始終把防汛當作“天大的事”常抓不懈,在大江兩岸修整了數百公里的現代化堤防,一次又一次保護了城市,在1998年,更是再次戰勝了的最高水位達29.43米的特大洪水。今后武漢人也將沉著備戰、勇敢應對一切困難。
作者單位:武漢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