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博伊西州立大學核酸記憶研究所開發出一種存儲數據的方法,利用DNA制成“釘子”和“釘子板”,采用相距約10納米的DNA鏈模式存儲數據,并利用顯微鏡檢索數據。這是一種分子版本的“彩燈盒”。彩燈盒是一種把許多彩燈插在木制盒子上排列出圖案的玩具,通電后彩燈會被點亮。2021年4月,《自然通訊》雜志的一篇文章對此進行了詳細介紹。
以往檢索DNA數據需要對DNA進行測序,即讀取DNA鏈的遺傳密碼。新方法利用顯微鏡以光學方式讀取數據,使用超分辨率顯微鏡可繞過光的衍射極限,無需對DNA進行測序即可讀取編碼數據。
當經過熒光標記的DNA與數字核酸存儲器(dNAM)結合時,DNA鏈就會發亮。經過熒光標記的DNA會迅速結合、分解、閃爍,人們可以據此讀取存儲信息,并將熒光模式作為代碼存儲數據。
DNA數據存儲方法有望應用于檔案存儲,可將推文、電子郵件、照片、歌曲、電影和書籍信息存儲在DNA中。此外,因為生物分子壽命超過500年,儲存在DNA中的數據或將保存數個世紀。
數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研究在DNA中存儲數據的方法。未來,研究人員的目標是增加存儲在dNAM中的數據量,減少輸入和讀取數據所需的時間,并使用該技術對數據進行加密。
“譯”家之言:DNA數據存儲技術打開了檔案存儲的新世界,其存儲時間長、存儲數據量大,且可用于數據加密,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