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建黨100周年,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弘揚民族文化,廣西南寧市國家檔案館結合工作實際,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專門力量,深入各縣區開展壯族文化檔案搶救性采集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南寧壯族人民自古以來喜愛唱山歌,以歌代言、以歌會友、以歌傳情,形成了壯民族獨特而又多姿多彩的原生態文化生活景象。南寧壯語山歌種類繁多、韻律獨特、風格鮮明突出。從結構形式上分,有嘹啰山歌、排歌、勒腳歌、四六聯山歌及五言壯歡山歌等。從歌唱方法上分,有單聲部、二聲部及三聲部山歌等。這些壯語山歌是口頭文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口口相傳的傳統傳承方式又制約了其保護與發展,故亟需加強搶救性挖掘和保護。
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壯語山歌,為壯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進步注入精神力量,南寧市國家檔案館、南寧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廣西民族語文研究中心、南寧市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服務中心聯合組織人員,開展了南寧壯族山歌檔案搶救性采集保護工作。從2020年9月開始,歷時6個月,深入8個縣區、40多個鄉鎮、社區采集攝錄21組山歌手/山歌團體、專家學者,攝制時長60多小時的視頻。后期通過現代音畫視頻配以壯漢兩種文字歌詞字幕的形式,剪輯成品數據700G,約100分鐘。展現南寧壯語山歌的獨特韻味,同時作為壯族文化檔案供社會公眾查閱利用。
南寧市壯族文化檔案的征集與利用工作,對于傳承發展民族文化,推動民族地區文旅融合發展,引導各族群眾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著現實意義和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