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2019中文大全,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入口,国产日韩91,V片免费看

· 國家檔案局主管· 中國檔案雜志社主辦1951年創刊歡迎來到中國檔案網 !2025年08月19日    星期二

蘭臺風采

從小張書記到阿的木乃

作者:王明智 來源:《中國檔案》 發表時間:2021-04-06 分享到:

灰土磚砌成的瓦房墻角邊,一位身形結實、膚色黝黑的男子正半蹲著,用沾滿肥皂沫的大手輕握著面前身著紅白條紋衫的小男孩的小手,細致而溫柔地揉搓,幫他洗去手上的臟污。“你看,像叔叔這樣,先把肥皂在手里搓一搓,搓出很多泡泡后,先洗手掌,然后洗手背,再洗指縫,每個角角落落都要洗到位了,這樣才不容易沾染細菌。平時一定要養成勤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哦!”一大一小、一高一矮的身影堆疊在一起,像冬日暖陽一般讓人感到暖烘烘的快適。這位耐心教導兒童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男子便是扶貧干部張啟波。


張啟波教小朋友洗臉,幫助他養成良好衛生習慣.jpg

張啟波教小朋友洗臉,幫助他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出身鄉野,回饋丘隴


2015年11月,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在其各所屬單位下發通知,選派第一書記對口幫扶貧困村。時任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行政財務處采購科副科長的張啟波在看到選派通知后,內心的鄉情被觸動了。“因為我本身就來自農村,對鄉土生活有著深厚的情感,在外工作十多年后,現在也想通過自己的能力為農村發展盡一份力。而且身為一名共產黨員,更應以‘我是黨員我先上’的姿態積極參與扶貧事業,為幫助困難群眾脫貧奔小康貢獻自己的綿力。”

打定主意后,張啟波向家人說明了自己的打算。原以為他們會有所擔憂和顧慮,沒想到大家一致贊成他的決定,鼓勵他到農村廣袤的田野里施展拳腳。在完成報名手續、經過扶貧任職培訓后,張啟波打點行裝,奔赴千里之外的四川省喜德縣斯果覺村。該村地處喜德縣城東北部,海拔2600~2800米,屬于典型的高寒彝族聚居山區,全村現有耕地2200余畝,主要以傳統農業、畜牧養殖業為主。全村轄3個村民小組共210戶878人,均為彝族,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45戶共109人,全村2015年人均收入2300元。該村所處涼山地區是四川省四大連片特困地區之一,也是脫貧攻堅戰中需要集中人力物力重點攻克的“關鍵地區”。

在換乘各種交通工具,一路輾轉顛簸后,張啟波終于抵達斯果覺村。“斯果覺村本身就是高海拔山村,山路非常狹窄、陡峭,從縣城到村里花了兩三個小時。”抵達村部后,張啟波沒顧得上歇息,便同村干部走訪農戶、了解村情。低矮的泥土屋、破舊的家具、漆黑的屋子,瘦弱孩童睜著大大的眼睛望著突如其來的“闖入者”……實地走訪的親眼所見無疑帶給張啟波巨大的震撼。“大白天的,屋子里卻黑黢黢的一片,連最基礎的家具都破損不堪,更別提有現代化家電了。很難想象在這個時代還有人處在這樣的環境,過著如此簡陋貧苦的生活。”

回到住處,其實就是村部里簡單放置的一張床、一疊被,生活環境的巨大反差所帶來的不適感和扶貧工作如何開展的愁思讓張啟波在入村第一夜輾轉難眠。他起身走到屋外,坐在村口的臺階上。深秋的鄉野,整個山村仿佛被漆黑的夜幕網住,透不出一絲光亮,靜謐的空中偶爾傳來幾聲狗吠,撕裂了這片刻的安寧。“那晚就一直在想,自己為什么而來?能為村民們做點什么?怎樣才能幫助他們早日脫貧,過上‘四個好’的生活。”張啟波回想道。


“名”正“言”順,提高認同


張啟波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確村名的標準漢字寫法。斯果覺村是由彝語翻譯而來,之前有譯作斯古久村、斯谷覺村。張啟波發現村兩委寫的材料和上級下發材料中,關于村名的表述、寫法都不統一,這不便于開展工作,也不利于提高村民對村莊的認知度。為此,在請示相關部門后,確定將村名翻譯成斯果覺村。

在明確村名后,為了提高群眾對村兩委工作的認可度,更加支持配合扶貧工作,張啟波決定從宣傳工作著手。先是對村情亮點和先進人物事跡進行挖掘,制作宣傳展板,介紹村情概況。“老支書吉覺阿呷曾是全國人大代表,他帶領村民修路種樹,幫大家提高收入,做了不少實事。于是我們就搜集相關材料,整理了他的先進事跡,想通過榜樣的力量鼓勵村干部們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帶領大家實現脫貧。”同時在入村顯眼處豎立大型標識牌,上面用彝語和漢語兩種語言寫道“斯果覺村歡迎您”,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斯果覺村是少數民族村,群眾多用方言交流,且“等、靠、要”思想突出。為避免精準扶貧過程中政策宣傳不實不細、攻堅效果不精不準,張啟波作為第一書記,用心把政策講透、把好事辦實。要想宣傳好政策,首先要做到將政策爛熟于心。駐村之初,張啟波采用“五多”法,即:多走、多聽、多看、多問、多記。白天,他同村兩委挨家挨戶走訪,與群眾談心,與老黨員座談,熟悉村情,了解民意,分析制約發展的原因,理清工作思路。晚上,他認真學習各項扶貧政策,總結政策要點,思考宣傳方法。

由于村子是百分百彝族村,除了村干部懂一些漢語外,絕大多數村民都靠彝語交流。“剛到村里的時候,只有我一個漢族人,大家都喊我‘小張書記’,給人感覺還是外人,不夠親近。”語言不通成為政策宣傳最大的堵點。于是張啟波決定學習彝語,并請鄉親給自己起了個彝族名字——“阿的木乃”,一下子便拉近了與村民的距離。“‘阿的’就是彝語中的‘張’,‘木乃’是家中老二的意思。”他通過閑聊與村民逐漸熟悉起來,為村民講解扶貧政策,讓村民認識到扶貧政策的積極意義。另外,他還采取召開村民大會的方式組織村民集中學習,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分組學習,多渠道、全覆蓋地幫助大家認真領會各項富農惠農政策,并針對村民在政策理解上的疑點難點,做好答疑解惑。正是這樣密集的宣傳顯現出了效果,村民們紛紛表示,“我們記住了政策,心里有了底。”


村民大會上,張啟波向村民發放“親民聯系卡”.jpg

村民大會上,張啟波向村民發放“親民聯系卡”


著眼民生,實事做實


在脫貧攻堅中,最忌“走過場”“做樣子”,只有感同身受地將貧困群眾的疾苦放在心上,與貧困群眾結對子、認親戚,幫助解決他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脫貧致富才能落地見效。

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張啟波主動設計制作了“親民聯系卡”發給村民,卡上印制有村兩委、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干部的聯系方式。“這樣做是想讓群眾感受到幫扶干部就在身邊,有困難可以及時聯系上我們,我們就是他們的貼心人。這張小小的卡片也時刻提醒著我,作為一名黨員,要始終牢記為民服務的宗旨。”對于村民反映的問題,他都一一記錄下來,從中理出頭緒,用心做好每一件事,能解決的盡快解決,不能解決的耐心地解釋說明。

在走訪調研過程中,張啟波發現村中很多適齡兒童都沒有上幼兒園,經仔細詢問,了解到是因為現有的幼教點是三村共建的,離村民聚居區太遠,往返路程需要四五個小時。為此,他聯系縣教育局,在做通村民工作后,改造一處位置適宜的院壩,建起了村里自己的幼兒園,解決了30多名兒童的入托難題。在得知馬海木機老人因為一直沒有辦戶口,無法享受醫保、養老相關政策時,他詳細查詢戶籍補錄規定,多次前往鎮派出所協調,四處奔走幫助老人補齊材料,最終完成戶口補錄。當老人拿到戶口簿時,緊緊握住張啟波的手,激動地流著淚連聲說“卡沙沙”(謝謝)!

在扶貧工作中,張啟波還發現,由于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對子女學習也不太重視,他們在一無知識二無技能的情況下,很難找到工作,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靠著一畝三分地過活。為了阻止貧困的代際傳遞,他決定實施“授漁計劃”,開辦“農民夜校”,對村民進行技能培訓。同時,積極聯系,幫助貧困學生到四川省檔案學校就讀。張啟波開心地介紹道:“在國家檔案局的關懷下,中國福利基金會聯合四川省檔案學校在喜德縣啟動了幫扶計劃,幫助貧困學生完成職業教育,掌握專業技能,實現高質量就業。截至2020年,喜德縣已有215名學生在四川省檔案學校就讀,其中便包括斯果覺村的多名孩子。”


精準識別,對癥下藥


精準脫貧的前提是精準識別,只有摸清幫扶對象情況,找準致貧原因,才能精準施策、有效脫貧。經過仔細摸排,張啟波和駐村扶貧隊一起對貧困戶進行了重新認定,對致貧原因進行了歸類,并迅速開出了精準脫貧的“藥方”。按短、中、長期相結合的原則,張啟波同斯果覺村村委會一起制定了《斯果覺村脫貧規劃》—在國家檔案局大力支持下,開展周期短、見效快的養雞項目,為每個特困戶發放了60羽約2斤的脫溫雞苗,確保貧困戶在短期內有收益;中長期項目以種植核桃、花椒為主,依托田型調整和土壤改良項目,通過優質種苗供給,帶動全村210戶農戶種植核桃1500畝、花椒1000畝,預計貧困戶3年后有可觀收入。另外,脫貧規劃還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改善、勞動力轉移和技能培訓、教育醫療等方面進行了詳細安排,并針對45戶貧困戶的實際情況編制了《斯果覺村建卡貧困戶脫貧幫扶計劃》,切實做到“精”和“準”。到2020年年底,斯果覺村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已近萬元。

一轉眼,一年多的駐村時光就結束了。現在每每回想起那段經歷,張啟波感觸最深的是精準識別、真幫實扶。最關鍵的是要吃透國家幫扶政策,把政策講好用好,同時與群眾建立起信任。“可能部分村民會認為上面派下來的扶貧干部是來‘鍍金’的,為了豐富履歷,只是把扶貧當作升職的一個踏板,并沒有幾個是帶著誠意來干活的。要想打消大家的固有觀念,還是得靠行動說話。第一書記要真正地放低姿態,拿出愿意與群眾溝通相處的誠意,主動向村干部學習取經,了解村里辦事工作的方式方法,重要的是留心關注村民的實際困難,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切實幫助他們改善生活。”

從“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腿泥”到“走田埂、爬陡坡”,從“把脈貧困”到“給出藥方”,無數扶貧干部在“精”字上下功夫,在“準”字上謀實招,用甘苦自知的“辛苦指數”換來“寫”在群眾臉上的“幸福指數”。正是因為眾多黨員干部的率先垂范、集智獻策,眾多扶貧干部、第一書記的同心協力,才使得一大批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幸福感、獲得感明顯提升,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美好憧憬和“五谷豐登,物阜民康”的熱切企望逐步變成現實。


作者單位: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