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庫房空氣質量不僅是影響檔案載體材料壽命的重要因素,還會對檔案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產生影響。為提高檔案庫房管理水平,完善庫房空氣質量檢測制度,促進檔案部門了解和評價庫房空氣質量狀況,國家檔案局于2019年12月16日正式發布《檔案庫房空氣質量檢測技術規范》(以下簡稱《規范》)(DA/T 81—2019),并于2020年5月1日起實施。《規范》給出了檔案庫房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及其檢測方法,適用于我國各級各類檔案館庫房,包括在用檔案庫房以及新建或改建的檔案庫房。
編制背景
目前,我國檔案事業飛速發展,各地大力推進新館建設,檔案庫房條件得到很大改善,但在空氣質量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庫房長期保存檔案載體材料,和其他室內環境相比,具有密閉、通風不良的特點,容易積聚多種污染物。一方面,空氣中的侵蝕性污染物是影響檔案載體材料壽命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因材料老化分解、防蟲防霉藥品揮發產生的特殊“氣味”讓工作人員普遍感到庫房空氣質量不佳。檢測及評價檔案庫房空氣質量,一直是檔案保護工作的重點研究內容。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多地檔案部門都曾對庫房空氣中的某些污染物進行檢測或對庫房空氣質量狀況進行分析,積累了寶貴的實測數據,但還不夠系統、全面。通過調研,《規范》起草組發現有2大問題亟待解決:一是如何判斷新建或改建的檔案庫房可以投入使用,二是如何全面評價在用檔案庫房的空氣質量。
關于檔案庫房的空氣質量要求,國家已出臺了《信息與文獻 圖書館和檔案館的文獻保存要求》(GB/T 27703—2011),其對檔案庫房空氣質量要求在某些方面要明顯高于其他室內環境標準,如相關污染物的濃度限值要求。針對空氣污染物檢測技術而言,檢測方法與其濃度水平密切相關。因此,該標準需要與其相配套的檢測技術規范,具體指導檔案庫房空氣檢測實踐工作。就檢測技術條件而言,目前區域保護中心及部分綜合性檔案館配備了專業人員和儀器設備,已具備開展庫房空氣質量檢測工作的行業基礎。
編制思路
《規范》的編制是10多年來國家檔案局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所在對20多個省市檔案庫房空氣質量檢測工作總結的基礎上,從我國檔案庫房空氣質量現狀出發,目的是解決庫房中影響檔案長久保存和工作人員身體健康2個方面的問題。將檔案庫房空氣質量的各種影響因素盡可能明確化,從污染物的種類、來源、濃度及相應的檢測技術等角度出發,編制一部可指導我國檔案行業庫房空氣質量檢測工作的技術標準,以適應新時期檔案工作發展的需要。
《規范》在充分考慮檔案工作實際和庫房特點的基礎上,明確了檔案庫房空氣質量檢測的布點采樣、檢測項目與分析方法和質量控制等技術要求。對于不同類型的檔案庫房,《規范》有針對性地提供了選擇檢測項目的原則,將檔案庫房空氣質量參數分為:物理參數、外源性污染物、內源性污染物和熏蒸劑4大類,共19項,立足現有檢測技術水平和國家相關標準,涵蓋了檔案庫房空氣質量的所有影響因素,給出了相應的檢測分析方法、儀器設備和檔案庫房空氣質量參考標準。
主要內容解讀
1. 檢測原則
不同類型的檔案庫房,空氣質量檢測側重點不同。檔案庫房空氣質量因素可分為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和放射性4類指標。除物理性因素外,其他因素可以從來源上分為2大類:一類是源于室外大氣的污染物,為外源性污染物;另一類是源于室內環境的污染物,為內源性污染物。《規范》在檢測項目的確定依據和檢測項目內容方面進行了詳細說明,檔案部門可根據實際情況及工作需要選擇適當的檢測項目。《規范》中所列出的分析方法是目前技術成熟的標準方法,或經過實踐驗證檢出限、準確度和精密度滿足質量控制要求的分析方法。《規范》在采樣和檢測方法方面,以短時間采樣檢測為主,避免在庫房內長時間、大流量、高噪聲采樣。由于檔案庫房面積一般都較大,不同于其他室內環境,庫房采樣布點原則上應該以100m2為界,合理選擇代表性的檢測點。
2. 檢測內容
(1)物理參數
對于檔案庫房空氣質量,首先應檢測庫房空氣的物理參數,包括溫度、相對濕度、氣壓、空氣流速、新風量等,檢測方法非常成熟,已在《規范》的附錄A中列出。溫度和氣壓是計算氣態污染物濃度的重要物理參數;檔案庫房的空氣交換率對庫房的空氣質量具有重要影響,考慮到新風量和空氣交換率可以通過庫房的體積進行換算,因此可以只選取新風量進行檢測,檢測方法為示蹤氣體濃度衰減法,選擇的示蹤氣體為CO2,測量方便而且對檔案載體材料無影響。
檔案庫房空氣的物理參數,不僅是空氣質量檢測的基礎,也反映出庫房建筑設備(如空調、通風系統)的工況。為此,《規范》提出,檔案庫房新添、改造或檢修通風設備或空調設備后應測定空氣流速和新風量,并至少連續記錄24h設備調控環境的溫、濕度波動情況,記錄時間間隔不得大于1h。
(2)外源性污染物
外源性污染物具有氧化性和腐蝕性,是侵蝕檔案載體材料的主要因素,如紙質檔案的氧化和酸化。檔案庫房需要關注的外源性污染物主要有SO2、NO2、O3、H2S和顆粒物等因素,通過擴散進入檔案庫房,其濃度水平與外界大氣濃度相關,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累積,庫內污染物濃度一般會明顯低于庫外濃度。
H2S在大氣中的濃度雖然很低,但對含銀材料的腐蝕卻不容忽視。因此,《規范》建議存放銀鹽照片或銀鹽膠片的檔案庫房檢測H2S。顆粒物(PM10和PM2.5)主要源自室外大氣,因其成分復雜,除對檔案載體材料有侵蝕作用外,其對新型檔案載體如磁帶、磁盤、光盤等的讀取影響十分明顯。《規范》在附錄B中給出了外源性污染物相對快捷的檢測方法。作為常見的大氣污染物,SO2紫外熒光法、NO2化學發光法、O3化學發光法已在其他行業應用成熟。顆粒物光散射法中列出了2種儀器分析方法:一是光散射式粉塵儀,可以同時測量庫房PM10和PM2.5的質量體積濃度;二是塵埃粒子計數器。隨著新型檔案載體材料保存量越來越多,檔案部門存在建設“潔凈庫房”的需求,可通過塵埃粒子計數器檢測分析庫房空氣中大于0.5μm粒子和大于5μm粒子的數濃度。考慮到檔案庫房空氣凈化設備的效果評價,《規范》還指出了具有集中式空調系統或使用空氣凈化設備的檔案庫房應檢測O3和顆粒物。
(3)內源性污染物
檔案庫房內源性污染物如甲醛、乙酸、揮發性有機物(VOCs)、菌落總數、氡(222Rn)等,主要是由檔案載體材料、建筑材料、建筑設備、防蟲防霉藥品等室內物品釋放出來的。《規范》附錄C列出了檔案庫房主要內源性污染物的檢測方法。對于新建或改建的檔案庫房,首先應按照國家標準《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 50325—2010)中Ⅱ類民用建筑工程中的污染物濃度限量(氡≤400Bq/m3、游離甲醛≤0.1mg/m3、苯≤0.09mg/m3、氨≤0.2mg/m3、TVOC≤0.6mg/m3)要求進行工程驗收。對于檔案庫房,還應在此基礎上檢測乙酸和菌落總數,乙酸(醋酸)是檔案庫房空氣中常見的有機酸,不僅存在于膠片庫房,還存在于傳統的紙質檔案庫房,會加速檔案材料的老化分解。檔案庫房的生物性因素菌落總數不同于其他室內環境,除了細菌菌落總數外,還應包括霉菌菌落總數。從檔案安全保存角度考慮,應檢測霉菌菌落總數;作為公共建筑,考慮人體健康因素,檔案庫房應檢測細菌菌落總數。細菌菌落總數和霉菌菌落總數檢測采樣技術相同,主要的區別在于培養基的不同。采用撞擊法檢測檔案庫房空氣中微生物菌落總數可排除干擾因素,以此保證檢測的準確性。
揮發性有機物(VOCs)是室內空氣中普遍存在且成分復雜的有機污染物,由于VOCs的成分復雜,表現出刺激性及明顯特殊氣味,屬于檔案庫房特征性污染物。不同類型的檔案庫房,VOCs也不同。在標準中常見有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2種表達形式,由于GB/T 27703中對TVOC的濃度限值要求為0.06mg/m3,僅相當于GB 50325和GB/T 18883中TVOC限值0.60mg/m3的1/10,因此對檔案庫房空氣中的TVOC可以先采用光離子化總量直接檢測法進行初步檢測,然后可根據 TVOC的濃度水平和實際情況,再采用先進的氣相色譜質譜法檢測VOCs的技術標準(如HJ 644、HJ 759)進一步檢測,分析其中主要的污染物種類及其濃度。例如庫房空氣中苯、甲苯、二甲苯、二氯苯、萘及其他特殊“氣味”的成分及濃度都可以檢測出來,通過檢出的各成分的濃度加和也可以得到TVOC濃度值。
(4)熏蒸劑殘留
在特殊情況下,由于突發蟲霉問題,檔案部門不得不使用熏蒸劑對檔案材料或庫房進行熏蒸處理。目前,常用的有磷化氫(磷化鋁)、環氧乙烷、硫酰氟,考慮到熏蒸劑高毒性、易擴散的物理化學特征,即使極低的濃度也會對檔案庫房空氣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熏蒸處理工作必須交由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進行操作。熏蒸后,要預留足夠長的時間讓其充分分解或通風擴散,以盡可能降低檔案庫房空氣中熏蒸劑的殘留,并應根據熏蒸劑的種類進行相應的庫房空氣檢測,以保證檔案庫房的空氣質量不受影響。
《規范》不僅可以指導我國檔案部門進行庫房空氣質量檢測,提高庫房的科學管理水平,及時準確地了解庫房環境和保存狀況,其提供的檢測分析方法還可以應用于檔案館其他環境,如展廳、機房、技術用房以及保存檔案的展柜等微環境,在此基礎上可對從事檔案保護的相關工作人員進行預防性保護的技術培訓,共同打造綠色檔案庫房,科學有效地延長檔案載體材料的壽命。
作者單位:國家檔案局科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