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臨暨南大學(以下簡稱“暨大”)視察,觀看了校史展覽和辦學成果展示,查看了華僑華人文獻館的館藏文獻和實物檔案。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后的兩年來,暨大檔案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勵志做好新時代的檔案工作,服務于學校的“雙一流”與高水平大學建設和“僑校+名校”的發展戰略;發揮檔案工作優勢,服務華人華僑教育大局,開拓助力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傳播。
文化形塑,與民族命運同頻共振
“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尚書·禹貢》中的這句話,正是“暨南”二字的由來。寓意為:“將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風尚和文化教育傳播到五洲四海。”
習近平總書記到暨大的第一站就來到校史館,這里記錄了暨大“三次停辦、五度播遷”,始終與國家、民族的命運同頻共振的辦學歷史。暨大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在南京創立的暨南學堂,是中國第一所由政府創辦的華僑學府,后遷至上海,1927年升格為國立暨南大學。抗日戰爭期間,遷址福建建陽,1946年回遷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復旦大學、交通大學等高校。新中國成立后于1958年在廣州重建,“文革”期間一度停辦,1978年在廣州復辦,改革開放后暨大快速發展。辦學至今,已培養了來自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各類人才30余萬人。
暨南檔案是記載中國官辦華僑高等教育誕生、發展和變遷的“活化石”,展示了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探索歷程,凝聚了一代代暨南檔案人前仆后繼為華僑華人教育事業付出的心血和智慧。在晚清和民國時期,暨南檔案多由政府和學校師生保存,新中國成立后,這些檔案全部移交上海市檔案館。暨大重建后文書檔案由校長辦公室專人負責,復辦后于1984年設立文書檔案室,1986年成立校辦綜合檔案室,檔案工作實行集中統一管理。2008年,經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批準升格為檔案館。目前,暨大檔案館是國家檔案局評定的國家二級科技事業檔案管理單位、全國檔案工作優秀集體,教育部直屬高校檔案協會信息化建設先進單位,連續5次被廣東省檔案局評為“檔案工作優秀單位”。
歷史上暨大每一次停辦和搬遷,珍貴的檔案文獻便如天上繁星般遺落在世界各地,但曲折和坎坷并不能阻斷學校歷史延續。暨南檔案人從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上海市檔案館、上海市圖書館、廣東省檔案館等地復印、征集回校的資料,以及全世界僑生校友個人捐贈的新中國成立前檔案總計有134卷。正因如此,暨大的歷史才得以真實完整地保存下來,并展現給海內外師生,又經他們將中華文化和華僑高等教育傳播到世界各地。這批檔案不乏珍貴且稀有的孤本史料,如:清朝兩江總督端方的題詞,端方與暨南學堂第一批回國僑生和教職員的合影,民國時期校園景觀及大量華僑學生的生活學習、畢業證書、學籍表、畢業留影等珍貴圖片。最為珍貴的是檔案館存有民國時期編輯出版的《南洋華僑通史》《南洋研究》《南洋情報》《南洋叢書》等南洋華僑史著作和刊物原件,這為我國華僑華人教育歷史、南洋(東南亞)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參考文獻。
弦歌不輟,為高等教育存史育人
新中國成立后,為滿足海內外僑胞學習中華文化的強烈要求,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鑄親自擔任暨大籌備委員會主任,主持召開籌備會議,參與重建,并親任廣州重建后暨大的首任校長。陶鑄親筆題寫的“暨南大學”復刻于暨大北校門,原件存于暨大檔案館。
“文革”期間,暨大被迫停辦,教職員工并入廣州其他高校,當時上級下達命令不可帶走任何公共財產。但教職員工卻留意到許多變為“垃圾”等待處理的文件,擁有敏銳的檔案意識的他們并未丟棄和銷毀這些珍貴的文獻,而是將這批重建時期的文件共227卷文書材料和50卷上級來文,分類整理,將其保留了下來。這些教職員工也成為暨大復辦后最早的一批暨南檔案人。南方天氣潮濕多雨,紙質文獻的保存極其不易,在老一輩暨南檔案人的努力下,這批檔案至今保存完好無損。特別珍貴的是重建后完整的《東南亞研究》《華人華僑研究》等華僑華人研究刊物,這是彰顯“僑校”特色兩大研究領域的生動體現。可以說,暨大雖多次停辦,但因暨南檔案人的弦歌不輟,暨南檔案才得以完好保存下來,暨南精神和華僑華人教育事業因此而從未中斷。
1978年暨大在廣州復辦,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廣東省委書記習仲勛,為暨大復辦給予了大力支持與無限關懷。在復辦后首屆開學典禮上,習仲勛提出暨大要面向海外辦學,奠定暨南大學復辦后的辦學宗旨。檔案館內現仍珍存習仲勛參加首屆開學典禮時的發言原稿、入校時學生夾道歡迎的珍貴照片,以及海外各類媒體報道等,珠江電影廠專門拍攝了影片《春回暨大》記錄暨大復辦盛況。1981年,葉劍英委員長為暨南大學南大門題寫校名,原件存于暨大檔案館。
如今,暨大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成為全國華僑華人、華文教育、華文傳媒、華文文學、華商經濟的“五僑研究”重鎮。暨南檔案在整合“五僑資源”、支撐“五僑研究”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暨大百年校慶時,全體檔案同仁精心策劃百年校史展和檔案珍藏展,所有展品均以原件形式展出,海外校友無不感慨暨南文化之博大和華文高等教育之不易。暨大110年校慶之時,恰逢暨大學生陳艾森獲奧運會金牌,蘇炳添、莫有雪等學生創中國田徑的世界紀錄,暨大檔案館借此舉辦民國學生展覽,展出民國時期暨大學生符保盧、陳鎮和蔡演雄等學生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的珍貴照片。
暨大如橋梁和紐帶,將祖國與海外華僑華人學子系在一起。外國留學生在國內讀書不建檔是大多數高校的慣例,而暨大檔案館為每一位入學的僑生建立學生人事檔案。祖國的日益強大吸引了廣大海外僑生回國工作或升學,這一份份人事檔案為他們提供了便利。
此外,檔案館館藏有暨大編寫的《中文》系列教材,這套教材已在全球發行逾4000萬冊,為全球大多數華文學校所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暨大時還專門了解了海外華文教育的情況。館藏還有獨具異域特色的實物和聲像檔案,包括泰國前國會議長許敦茂、港澳知名人士王寬誠、霍英東、曾憲梓、馬萬祺題詞,全球華僑贈送的各國特色禮品、各種文字的賀信,獨具暨南特色的國際美食節、國際土風舞大賽檔案等等,生動地記錄了海外僑胞求學生活和對暨大未來的愿景。
弘揚創新,讓“金字招牌”更添“檔”色
2018年10月15日,暨大檔案館微信首發推文《習仲勛與暨南大學—暨大復辦40周年獨家記憶》,在全球華人圈引起了巨大反響。40年前習仲勛書記為暨大在廣州復辦傾注了大量心血,40年后習近平總書記蒞校視察,體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暨大這所涅重生的百年僑校的關懷與厚愛。
“暨南大學名不虛傳,特別是在我們這些華僑華人中,她的作用是獨特的,把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是我們暨南的應有之義,暨南的這種精神我們要傳承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有5000多萬海外僑胞,這是我國發展的一個獨特優勢;改革開放有海外僑胞的一份功勞。他希望,暨大認真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自己的辦學特色,把學校辦得更好,為海外僑胞回祖國學習、傳承中華文化創造更好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暨大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為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暨大檔案館按照“讓檔案活起來”的工作思路,將暨南檔案融入華僑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與優秀中華文化傳播的大格局中。
暨大檔案館注重用好用活檔案。舉辦 “我與共和國同成長—情系暨南園”專題展覽;為讓僑生了解檔案和檔案工作,舉辦“畢業了給檔案安個家”“時光郵筒”活動;為了讓中華優秀文化以鮮活生動的方式照進僑生們的現實生活,檔案館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相繼推出《擦亮金字招牌—華僑教育發展之路》等十幾篇微信推文,同時抓住重要時間節點和熱門話題,國慶節推出“70華誕與國同慶,暨南大學向祖國表白”,五四青年節推出“暨大名師許德珩—五四運動中純粹愛國者”,畢業季推出“暨南學子畢業論文手寫體”,在電影《芳華》熱播時推出“再現芳華,1978暨南校園圖鑒”……
暨大檔案館注重收集檔案資料。新聞報道記錄了暨大歷史,也繪就了暨大新的文化篇章。為此,暨大檔案館制定《公眾人物來訪和重大新聞活動檔案規范》,聯合學校宣傳部、對外聯絡處,廣泛征集全國各大媒體報道暨大、見證暨南的文字、視頻、音頻等資料;采訪與習近平總書記交流的同學,做好實物檔案收集的同時,做好記憶留存的工程。此外,還與學校老干處合作開展“甲子回首”口述檔案專題采訪活動,采訪退休老校長黃旭輝、老干部朱明、張玉書等老一輩暨南人,通過口述歷史還原暨大發展歷程。與校宣傳部聯合前往上海、杭州等地收集各歷史階段的校史檔案資料,并采訪民國時期暨大老校友,其中有10多位為90歲以上的老人,有兩位已年過百歲。
暨大檔案館注重提升檔案服務能力。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境外學生無法返回學校,為不影響學生畢業和就業,暨大檔案館開通了網上服務平臺,提供學生檔案歸檔和查詢利用服務,受到學生廣泛好評。
悠悠歲月,赫赫史冊,撫今思昔,追根溯源,每一卷檔案都濃縮和見證了暨南檔案人忠實履行“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和為學校華僑華人教育發展服務的使命擔當。展望未來,暨南檔案人定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國家的繁榮復興和統戰事業貢獻檔案人的智慧和力量,不負韶華,不負習近平總書記對暨大提出的“擦亮暨南金字招牌”的殷殷囑托。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