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是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作為集中永久保存中國科學院科技檔案信息資源基地的中國科學院檔案館(以下簡稱“中科院檔案館”)在履行著治理國家科技信息資源、延續科研歷史記憶職責的同時,還承擔著對全院檔案工作進行宏觀管理、業務指導和監督檢查的職能。
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以下簡稱“新修訂《檔案法》”),并將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科院非常重視新修訂《檔案法》的研習與宣貫工作,迅速將新修訂《檔案法》的宣貫工作擬定為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之一,并將其納入“十四五”檔案工作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中。新修訂《檔案法》的公布不僅為中科院檔案工作注入了新的動力,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也對中科院檔案館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具有“實踐帶動、實用推進、實效完成”性質的檔案管理機構,中科院檔案館在日常工作中重點開展輻射院、所兩級的系列宣貫活動,并積極邀請相關專家學者通過宣講、研討、論證等多種方式對新修訂《檔案法》中有關科技檔案管理、檔案信息化等方面內容進行解讀與分析,進而全面提升院、所檔案管理人員的法治觀念、法律意識、法治素養。中科院檔案館在不斷強化對新修訂《檔案法》精神的理解與思考過程中,總結出了新修訂《檔案法》對中科院檔案工作產生的若干啟示,這些啟示將更好地助力中科院檔案館在檔案事業發展的新時代,及時把握新機遇,持續貢獻新作為。
強化政治意識,完善頂層設計
新修訂《檔案法》突出政治導向和檔案工作的政治定位,明確提出“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檔案工作的領導”,從根本上回答了檔案“為誰而管、為誰所用”的問題。根據新修訂《檔案法》的要求,中科院檔案館將進一步強化政治意識,從講政治的高度抓具體業務的落實。中科院檔案館將不遺余力地擔當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院服務的職責使命,完善“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管理體制,強化“依法依規、突出特色”的工作思路,堅持“整體推進、分級建設”的發展布局,樹立“人才興檔、配齊配強”的發展理念。
新修訂《檔案法》增加了對“檔案形成”的規范,并規定應當建立檔案工作責任制、檔案安全工作機制。中科院非常重視檔案管理工作,在編制“十四五”規劃的過程中,將“檔案工作規劃”作為一項專門規劃。根據新修訂《檔案法》的要求,在“十四五”期間,中科院檔案館將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明確所級檔案工作管理制度和業務規范建設框架,督導院屬單位建立健全本單位檔案工作制度體系;加強制度建設與落實情況的檢查與評估,進一步梳理完善中科院檔案管理制度規范體系框架。
堅定數字轉型,深化信息化建設
新修訂《檔案法》專門增設了檔案信息化建設章節,確定了電子檔案與傳統載體檔案具備同等效力,并對創新檔案服務形式提出了要求。根據新修訂《檔案法》的要求,中科院檔案館將在“十四五”期間繼續堅定數字轉型的發展路線,推進院、所兩級將檔案信息化納入本級信息化發展規劃,并統一部署、同步實施,保障電子檔案、傳統載體檔案數字化成果等檔案數字資源的安全保存和有效利用。
一是持續推進檔案信息化標準規范體系建設。形成模塊化院屬單位進館移交“歸檔模板”;制定中科院科技項目電子檔案數據交換規范;完善科技檔案元數據規范,力爭納入檔案行業標準體系;制定名人檔案元數據規范;參與數字資源存儲相關團體、行業或國家標準編制工作。
二是完善科研機構數字檔案館系統建設。對標相關要求,完善綜合檔案管理系統存儲介質檢測、全文檢索和電子檔案接收等功能;建設院屬單位電子文件格式備案工具,完善科技檔案采集工具和檔案數字資源質量檢測工具,建成滿足多種條件下的電子檔案進館移交系統;建成基于磁光電混合存儲的數字檔案長期保存系統,滿足檔案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的數據審計、檢測、管理、遷移和恢復需要。
三是加強系統集成。根據中科院檔案館自身業務需求,進一步推進綜合檔案管理系統與科技檔案采集工具和長期保存系統等數字檔案館等相關模塊的集成,確保檔案數據的一致性。
四是探索檔案數字資源長期保存和知識服務的途徑。研究不同時期、不同來源、不同格式的科技檔案數字資源著錄現狀,分析檔案數字資源的長期保存和知識服務等不同場景的利用需求,探索館藏檔案數字資源整合技術路線,開展檔案數字資源長期保存實踐,并逐步開展館藏異構檔案數字資源整合工作,為數字檔案資源長期保存和知識服務奠定基礎。完成基于磁光電混合存儲的檔案數字資源長期保存平臺建設,持續開展館藏檔案數字資源長期保存增量備份;推動檔案數字資源納入國家數字科技文獻戰略保存體系,成為國家資源分布式協作保存網絡的一員。
提升開放意識,助力資源融合
新修訂《檔案法》提倡縮短檔案封閉期,擴大檔案利用主體,明確開放審核責任,這顯然是對檔案管理部門提出了加強“開放性”的要求。同時,新修訂《檔案法》還鼓勵“開發館藏”,并利用館藏進行宣傳教育。雖然中科院檔案館的定位是科技檔案管理機構,其機構屬性與功能有別于公共檔案館等其他類型的檔案管理機構,但中科院檔案館同樣承載著傳播檔案文化、傳承歷史記憶、提高公民檔案意識、提升公民文化素養的重要使命。因此,中科院檔案館將積極設立特藏展室,持續承辦組織各類檔案文化展覽,開展檔案相關知識的普及與教育活動,逐漸將可開放的科技檔案資源引入公眾視野,在“泛在化”的信息社會里提升公民信息素養、文化水平,從而為增強文化自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賦能。
新修訂《檔案法》鼓勵檔案管理機構與其他信息管理機構進行協作,加強信息資源的融合開發與利用,同時還提倡“檔案形成主體的多元化發展”。以上新變化,體現了新修訂《檔案法》更加重視信息資源的共治、共建、共享。中科院檔案館始終居身于圖書、情報、檔案等信息管理機構的大視野、大環境中,帶著具有戰略高度的責任感為我國的信息管理事業助力。目前,除了與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的多角度協作外,中科院檔案館還重視與其他信息管理機構、文化機構的協作,并積極參與到“基于知識社群的多機構融合”中。2020年下半年,中科院檔案館積極設立“中科院科學數據多方共治”系列課題。該課題群以“科學數據多方共治”為基礎,下設多個子課題,如“中科院科學數據多方共治機制研究”“中科院科學數據多方共治政策研究”等。中科院檔案館設立該系列課題的目的在于探究科技檔案管理機構與其他科學數據利益主體共同治理科學數據的路徑與意義,從信息資源本身出發,擴展合作格局,探尋相關機構協同共贏的發展道路。
推動服務創新,促進業務升級
根據新修訂《檔案法》對創新檔案服務方式的要求和對開發利用館藏檔案的鼓勵,中科院檔案館將在各類業務的開展過程中積極引用新技術、新理念。探索大數據、區塊鏈、數字人文等在科技檔案管理中的應用;加強開發館藏資源,圍繞“國際檔案日”等重要活動,挖掘館藏資源,定期推出編研成果;加強對科技檔案、名人檔案、院史研究資料的收集管理與開發利用,以多手段、多路徑、多媒介全面深入挖掘檔案資源的價值。同時,建立電子環境下科研檔案服務創新試點,研究“數字化—文本化—結構化—關聯化—智慧化”的檔案數字資源知識服務技術路線,拓展科技檔案服務的深度和廣度;開展檔案數據挖掘與專題資源聚合;開展科學數據、科研檔案、科技期刊等多種數字資源的深度挖掘。
新修訂《檔案法》鼓勵檔案管理機構為國家機關制定法律、法規、政策和開展有關問題研究提供支持和便利。對此,中科院檔案館認為,除了要加強對檔案資源本身開發,還要樹立“智庫思維”,重視開發“智庫服務”,將中科院的檔案工作向更高層次的“政策咨詢”升級,從而實現服務創新。作為我國首屈一指的“國家科技檔案館”,從機構屬性的角度來看,中科院檔案館已具備了成為智庫機構的條件,因此,中科院檔案館將以國家大力發展智庫事業為契機,以檔案事業發展為背景,圍繞檔案管理的發展趨勢、發展策略、業務實踐、技術手段,積極向領導部門建言獻策,為我國科技檔案管理事業科學決策貢獻力量。
除了加強檔案管理實踐工作的業務升級與服務創新之外,中科院檔案館還意識到,具有科研底色的檔案管理機構應強化對科技檔案管理理論與技術應用的深入研究,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還將積極打造具有中科院特色的科技檔案管理專業學科。中科院檔案館將以中國科學院大學圖書情報檔案系為依托,立足科技檔案管理理論創新與新技術應用研究,樹立檔案管理理論與科技檔案管理實踐相結合的發展思路,利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與前沿技術,夯實檔案管理研究基礎,構建創新發展科研平臺,努力成為產學研一體化的新型科研機構。
新修訂《檔案法》為促進新時代檔案工作科學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明確的行動指南,也為中科院“十四五”檔案工作規劃的制定與落實起到了賦能的作用。中科院檔案館將全力做好新修訂《檔案法》的宣傳與貫徹工作,重視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站在講政治的高度抓好各項具體業務的落實,從而推動中科院檔案工作的轉型升級,進而促進我國科技檔案管理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執筆人:潘亞男、梁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