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隨著由武警押運的最后一輛搬運檔案的大車駛入中山市檔案信息中心大院,標志著歷時近半個月的中山市檔案館新館整體搬遷工作圓滿結束。
中山市檔案信息中心于2010年5月正式動工建設,建設規模為占地面積15400多平方米,主體樓建筑23層、53000平方米,附樓建筑4層、5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8000平方米,總投資為23200萬元。該項目實行代建制,按照《檔案館建設標準》市級檔案館一類標準和《檔案館建筑設計規范》進行設計建設。主樓分為辦公區、館庫區、查閱服務區、檔案和地方志陳列展覽區4大功能區。整棟樓安裝有中央空調、消防自動報警滅火系統、防盜報警系統、溫濕度自動監測控制系統、智能型電動密集架,配置中心機房以及檔案數字化加工、檔案修裱、檔案消毒、檔案整理、音像檔案處理等業務技術用房。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檔案保管環境,確保檔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加大檔案資源整合力度,同時也為社會公眾利用檔案資料創造一個方便、舒適的環境,入駐市檔案信息中心的單位有市檔案局(市檔案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市信息中心、市公安局檔案室、市檢察院檔案室、市中級法院檔案室、市城建檔案館等部門。
中山市檔案局為中山市人民政府管理的賦予檔案(地方志)事業行政管理職能的正處級事業單位,加掛中山市檔案館、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牌子,實行三塊牌子一套人馬建制。目前,市檔案館館藏全宗236個,保存有明清、民國、革命歷史及新中國成立后中山縣(市)的檔案、資料及錄音、錄像、照片實物檔案等不同載體的檔案50多萬卷(件、冊、張)。2011年市檔案館晉升為國家一級檔案館,2012年成功創建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范市,2008年以來連續被評為廣東省檔案館評估優秀單位,2014年確定為國家檔案局原局長楊冬權基層工作聯系點。
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于2009年1月劃入市檔案局,1997年5月編纂出版中山首部社會主義綜合志——《中山市志》,2004年12月編纂出版國內首部名人志《廣東省志·孫中山志》及《孫中山圖典》,2012年10月編纂出版中山市第二部綜合志書——《中山市志1979-2005》, 1998年出版首卷《中山年鑒》,其后每年出版一卷,至2015年共出版1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