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與資中筠(右)、藍英年(左)先生合影
2013年國慶節前,我與同事再次進京,征集與蘇州密切相關的文化老人們的資料。
按計劃,23日要拜訪多位名家。擔心路線不熟,我特意請在京工作的老同學安排車輛。朱師傅8:00就到賓館待命。8:15,我們先在賓館接待了曹雪芹研究會秘書長,商談征集在京蘇州籍紅學家檔案資料的事宜。原定半小時,但不知不覺一小時已過去。
我們急忙往藍英年先生家趕。由于路堵,到他家時比預先約定時間晚了半小時。跨進公寓大門,門房阿姨聽說找藍英年,告訴我們藍先生在樓下等半天了,剛上樓。等人心焦,我們竟讓八旬老人等那么久,心里忐忑不安。藍先生笑吟吟地迎接我們,絲毫沒有責怪。
藍先生是蘇州人,其父藍公武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他本人是俄語專家,做過大學老師,翻譯過《日瓦戈醫生》《塞納河畔》《回憶果戈理》等作品,出版過《冷月葬詩魂》《那么遠那么近》等著作。
此次拜訪,藍先生將《冷月葬詩魂》《高爾基和他的女秘書們》等三份手稿捐贈給蘇州市檔案館,又單獨送我一本他的翻譯新作《捍衛記憶——?利季婭作品選》。
在藍先生安排下,我們中午又有幸與邵燕祥、資中筠、黃永厚及陳四益、王春瑜等諸位與蘇州有關的先生見面。這些都是泰斗級的文化大家,我們仰慕已久,今天卻在同一時間能夠與他們親密接觸,聆聽教益,真有一種享受文化盛宴的感覺。我們抓住時機向他們介紹檔案館。祖籍嘉定的雜文家陳四益先生自稱半個蘇州人,會講一口吳儂軟語,其父陳當時先生曾在蘇州成烈體育學校做過校長;生于蘇州的明史專家王春瑜先生每年要回蘇州多次。因為鄉情和文化,這一頓簡單的飯菜格外有滋有味,但總有曲終人散時,我們留下了聯系方式,希望先生們的檔案資料將來也能落戶檔案館。
下午的目標是拜訪108歲的周有光先生。吸取上午教訓,我們決定提前出發,到周家樓下時才三點,比預約時間早了半小時。怕影響老人休息,我們在樓下耐心等待。此時北京剛迎來入秋后第一次寒汛,比蘇州冷多了,可我還穿著短袖,冷風吹來,真有深秋的感覺。
3:28,我們按響周家門鈴。周老與我三年前見到時毫無變化,依然反應敏捷,智慧幽默。我恭敬呈上2012年編輯出版的《館藏蘇州名人相冊》,此書收錄了教育家即他的岳父張冀牖和昆曲家即他的連襟顧傳玠。周老頗有興趣地翻閱,一會兒放下書笑瞇瞇地說:“最近聽到一個消息,是不是要建自貿區?”得到我們確切的回答后,他說這是個好事情,以后除了上海還應該在其他地方建自貿區。老人家足不出戶,卻知天下事,信息量不亞于年輕人,這讓我們很驚訝。接著,他又說蘇州是他的第二故鄉,雖生在常州,卻長在蘇州,但已有幾十年沒回去了。
預約一個小時的拜訪就在愉快交流中飛逝,我們不忍心多打擾老人,起身告別。周老向檔案館捐贈了反映其精彩人生片斷的結集《我的人生故事》及《有光一生一生有光——慶祝周有光先生茶壽文集》。
回到下車的地方,已經5:00,朱師傅又載著我們開往干面胡同,拜訪史學家顧頡剛的學生王煦華先生。怕我們找不到,王先生派女兒到門口接我們。王先生的房間里塞滿了顧頡剛生前留下的各種資料,顯得有些零亂而局促,他正在整理資料,默默無聞地為人作嫁衣,這份執著與奉獻令我們由衷欽佩。
走出王家,華燈初上,寒氣襲人,但我的心底卻涌著一股暖流。京華之行,是一次文化之旅,讓我們感受到了文化老人們的博學、寬厚及對故土對檔案的熱誠。這一天,雖短暫,卻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