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會現場
6月8日,江蘇省檔案局召開紀念6·9“國際檔案日”新聞發布會,省檔案館即日起向社會各界廣泛征集散存在社會上反映江蘇地區各個歷史時期的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檔案資料。
新聞發言人趙深介紹,我們每個人都在形成成長的記憶,每個國家都在創造自己的歷史,國家檔案館是守護社會共同記憶的精神家園。檔案資源建設是檔案館事業發展的根本,社會是檔案資源建設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和自然災害,大量歷史檔案資料遭到損毀,也有相當一部分散失于民間。為維護江蘇記憶的完整與安全,防止檔案資料損毀與流失,省檔案館依法向社會公開征集有關江蘇檔案資料,希望更多的社會有識之士主動為國家存檔,為未來留史,一起攜手守護好我們的國家記憶。
此次,江蘇省檔案館征集地方檔案資料的范圍包括:一是征集名人檔案史料。主要為歷代江蘇省籍(包括在省外或國外的江蘇籍人士)或曾在江蘇境內長期工作生活過非江蘇籍的具有重要影響的社會各界著名人物。曾擔任過副省級或中將以上黨政軍領導、院士、著名專家、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企業家、世界級榮譽的體壇明星、全國英模勞模、著名華僑和外籍人士的生平事跡、照片、發言稿、演講稿、手稿、日記、書信、作品、回憶錄、傳記、書畫、錄音錄像等。二是征集社會散存檔案史料。社會散存檔案史料,是指本省轄區范圍內過去和現在的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從事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宗教等活動中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散存在社會和個人手中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實物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主要包括:建國前各歷史時期形成的公務及私人文書,建國前及建國后反映江蘇地方特色并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出版物,以及重大歷史事件、重點工程、重大活動等檔案史料,具有代表性的名、特、優產品檔案史料和民間、民營企業檔案史料,其他散存在海外與江蘇有關的珍貴檔案史料。
征集的檔案資料原則上以原件為主,可采取捐贈、征購、寄存、復制等幾種方式。捐贈者對其所贈檔案、文獻、資料享有永久性優先利用權。對于捐贈者,省檔案館視其所捐贈資料的數量及檔案資料價值較高的,給予適當的表彰和獎勵,并頒發榮譽證書。對個人收藏的珍貴檔案資料經鑒定確有價值的,省檔案館將酌情征購。對確有價值而本人不愿捐贈、出售,又不具備保管條件的,可向省檔案館申請免費寄存代管,依法保護其個人檔案資料所有權和使用權。
新華社、中新社、香港文匯報、人民網、新浪網、鳳凰江蘇網、中國檔案報、新華日報、江蘇衛視、揚子晚報、現代快報、江南時報等多30多家主流媒體與會并作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