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浦東新區檔案館精心編撰的、全景式反映浦東千余年歷史變遷的《浦東簡史》一書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是2009年南匯區行政區域并入浦東新區后立足于“新浦東”視角的首部地方通史著作,也是近年來浦東新區檔案編研工作發展的重大突破。
《浦東簡史》以浦東自唐代成陸迄今的時間演進為經線,以重大歷史事件、人物和現象為緯線,以“二次創業”以來1200余平方公里新浦東的行政區域為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融通古今的宏大視野,全面系統地記述了浦東區境內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民生等方方面面的變遷和發展,著重記述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發展和跨越。
全書近60萬字,共設七篇,21章,66節。第一篇《厚重的歷史舞臺》,記述浦東的成陸過程、地理氣候、自然環境和行政區劃沿革,勾畫出浦東千年滄海桑田的脈絡;第二篇《經濟與交通》,描述古時浦東濱江沿海的文化特征及近代以來商品經濟、交通運輸的迅猛發展;第三篇《碧血潤沃土,丹心守家園》,展現了自明代抗倭直至20世紀50年代社會主義人民政權建立鞏固的數百年間,浦東兒女抗擊外侮、保家衛國、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繼、不懈奮斗的光輝足跡;第四篇《造福桑梓,鄉情認同》,展現了浦東科教文衛等公共事業的發展及地方特色文化遺產的傳承;第五篇《多彩的社會生活》,描繪了一幅浦東民俗、禮儀、年節、宗教等社會生活的多彩畫卷;第六篇《從夢想到實踐》,以孫中山的“東方大港”構想為發端,展現了浦東開發開放波瀾壯闊的百年追夢歷程和舉世矚目的成就,生動詮釋了“浦東精神”的內涵;第七篇《浦東歷史人物》,通過浦東歷史上122位在各領域作出杰出成就的先賢志士的生平事跡,反映了浦東人民自古以來銳意進取、勇于擔當的精神風貌。書末還附錄公元713年至2015年的浦東大事記,起到索引和補缺的作用。
該書在章、節、目的編排上力求有創意,在歷史追溯上力求有深度,在語言風格上力求流暢清新、可讀性強,在史實描述上力求細膩可信、門類齊全、貫通古今。全書立足于今天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視角來觀照浦東的歷史,洋溢著深厚綿長而又激越奮進的家國情懷,使其不僅成為一部綜合性的區史區情資料庫,而且成為新形勢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教材,充分體現了檔案工作“存史、資政、育人”的功能。
該書由浦東新區區委副書記馮偉、副區長陸方舟、謝毓敏等領導同志擔任顧問,浦東新區檔案局(館)長許建軍領銜主編,局(館)檔案編研同仁及檔案、文博和浦東地方史等領域的多位專家共同傾力打造。編纂工作自2014年8月開始,歷時兩年完成,期間從奠定框架、收集素材、考證史實到基本成稿、文字潤色、定稿付梓,全體編創人員本著對歷史負責、對后人負責的高度責任感,孜孜以求,反復打磨,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作為主編的許建軍局長不僅對全書的編撰體例和框架進行總體統籌,而且多次親自審讀書稿,從立論到細節,從內容取舍到遣詞造句精心把關,特別是對浦東地區各方志中的多處謬誤及空白之處作了多方考證和校補。
《浦東簡史》的出版,不僅打造了一部有助于各界人士了解浦東歷史發展全貌的綜合性通史性著作,是對浦東地方史編撰工作的一種新探索,而且有利于加強檔案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并為今后的專題編研提供線索和思路。下一步,浦東新區檔案館將通過多種途徑對該書進行宣傳推廣,并在“十三五”期間以該書的主線為基礎,逐步做好專題性檔案編研的選題策劃工作,打造更多為社會公眾喜聞樂見的浦東文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