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檔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檔案信息服務需要,更好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人民群眾,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檔案館按照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聚焦“四鏈”積極探索檔案開放審核新路徑,有力有效推進館藏檔案開放審核工作。截至目前,開放檔案165萬余件。
一、細化審核標準,扎緊審核“制度鏈”
自治區檔案館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順應創新、開放發展要求,及時組織人員對館藏滿二十五年到期檔案進行統計,建立臺賬,摸清“家底”,有序推進館藏檔案開放審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條例》《國家檔案館檔案開放辦法》等法律法規,立足館藏實際,細化審核標準,規范審核程序。制定了《館藏檔案開放審核辦法》《館藏檔案劃分控制使用范圍工作細則》等7項制度,并將涉及延期開放的4條方向性法律法規細化為21條具體操作細則。同時優化完善開放審核工作流程和開放審核數據處理流程等并繪制樹狀圖,管住關鍵環節,實行“閉環”審核,形成了由檔案形成單位或移交單位進行初審、檔案館和形成單位(移交單位)共同復審、館檔案開放審核委員會進行終審的“三審制”,確保檔案開放審核工作有專人抓、有領導管、有規范循。
二、抓實數字賦能,打造審核“創新鏈”
自治區檔案館堅持解放思想、創新求變,借助數字技術賦能檔案開放審核工作,發揮全國示范數字檔案館功能優勢,加快新質生產力應用。在數字檔案館中設置開放審核子系統,建成開放檔案、延期開放檔案、未鑒定檔案等數據庫和開放服務數據平臺,實現全流程數字化系統審核發布。在初審前通過OCR識別、敏感詞篩選、信息抓取等大數據篩查手段對到期檔案整體檢索,再全覆蓋逐條逐頁對已數字化的檔案開展人工審核,最終通過數字檔案館系統將經過鑒定的開放檔案推送至查閱端口面向公眾提供利用,極大提高了檔案開放審核的準確率和工作質效。
三、注重館室協同,強化審核“共治鏈”
自治區檔案館從開放審核依據要素間的信息源頭抓起,會同檔案形成單位或移交單位檔案室共同負責館藏檔案的密件清理和開放審核工作,建立了全方位、全鏈條的開放審核“會商”機制,做到優勢互補、互相協作。檔案形成單位或移交單位發揮在熟知行業要求、掌握檔案背景、到期原生密件內容研判等方面的優勢,自治區檔案館發揮在熟悉劃控標準、政策法規理解、實踐操作經驗等方面的優勢,雙方共同商討確定涉及各單位具體業務內容的審核程序和標準,在遇到分歧時協商確定最終結果,保持各審核依據要素間信息的一致性和對稱性,形成了共治合力,共同助推檔案開放審核穩步發展。
四、加強隊伍建設,優化審核“人才鏈”
自治區檔案館堅持在“謀嚴、謀細、謀專”上下功夫,多措并舉抓好檔案開放審核專業型人才的選育管用。從人員數量、專業、資歷、年齡等方面統籌配備開放審核人手,確保開放審核人員力量與工作任務量相適應。多次組織人員“走出去”,到試點館和先進館學習取經,并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檔案開放審核工作的條件、主體、機制、流程以及工作難點、技巧方法等進行詳細講解培訓,提升隊伍的素質能力,不斷練就開放審核工作隊伍的“內功”,夯實蹄疾步穩推進檔案開放審核工作的“底氣”。
下一步,自治區檔案館將進一步立足職能職責,強化使命擔當,傳承好檔案工匠精神,切實加大依法開放力度,充分發揮好館藏檔案資源價值,通過依法開放審核讓更多的開放檔案面向公眾提供利用,以實際行動踐行好“四個好”、“兩個服務”目標要求,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貢獻檔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