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廣東省政府關于“建立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的工作要求,近日,廣東省檔案館圍繞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歷史檔案活化利用,開發館藏檔案史料,編輯出版了《嶺南大學歷史檔案文獻選編(1937—1945)》。
嶺南大學是20世紀上半葉華南地區一所頗具影響力的私立高校。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位于廣州康樂園的嶺南大學堅持辦學,并積極參與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廣州淪陷后,該校遷往香港,借用香港大學校舍、教學科研設施繼續辦學。1940年11月,嶺南大學農學院首先回遷韶關辦學。在當時的韶關曲江縣仙人廟大村,嶺南大學師生篳路藍縷,建設被稱為“嶺大村”的校園,弦歌不輟。1945年初,曲江淪陷,學生們遷徙各地。正當嶺南大學校方積極籌備設立連縣分教處及到梅縣復課事宜之時,日本宣布投降,嶺南大學得以結束這段顛沛流離的遷徙苦旅,回到廣州康樂園舊址恢復辦學。
廣東省檔案館利用館藏私立嶺南大學全宗檔案,精選出嶺南大學在抗戰時期遷徙辦學的公文函件、財務報表、教務資料、校報報道等檔案140余件,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嶺南大學在烽火中堅持辦學、開展科研的不屈意志,與香港同胞守望相助、同心同德的深厚情誼,始終心系家國民族、積極抗日救亡的赤子情懷,篳路藍縷、建設校園的開創精神。這不僅是嶺南大學辦學歷史的重要研究資料,還是廣東教育史、廣東抗戰史、廣東社會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寶貴研究資料。該書的出版為學界提供了更多史料資源,進一步推動抗戰歷史研究,使讀者能從中更真切地感悟偉大的抗戰精神,獲得持續的精神滋養和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