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汕頭市積極對僑批檔案進行保護與開發,加強僑批文化歷史研究,弘揚華僑愛國愛鄉精神,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建立專門機構,做好僑批檔案的“保管者”。僑批產生于民間,流轉于民間,收藏于民間。為大力保護僑批檔案,在國學大師饒宗頤首倡下,汕頭市于2004年4月成立國內首家以僑批為主題的僑批文物館;2007年10月,廣東省僑務辦公室、省文化廳、省旅游局將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及僑批文物館確定為“中華文化傳承基地”;2009年2月,成立潮汕僑批檔案館,成為我國首家收集、保存僑批檔案的專門檔案館,標志著僑批檔案正式納入國家檔案資源體系。潮汕僑批檔案館的建立,為僑批檔案的保護、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加強征集工作,做好僑批檔案的“保護者”。為進一步加強散存于民間的僑批檔案的保護,汕頭市主要通過有償轉讓、無償捐贈、互利合作(收藏者把僑批送交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整理、掃描,原件歸還,由研究中心負責以收藏者名義編著成書出版)等途徑進行廣泛征集,至目前為止,潮汕僑批檔案館征集、收藏的各類僑批檔案有11萬多件,其中僑批原件37199件。潮汕僑批檔案館加強僑批檔案制度建設,結合實際制定了《潮汕僑批檔案館檔案接收規定》《潮汕僑批檔案館檔案整理規定》《潮汕僑批檔案館檔案庫房管理規定》等一系列檔案管理制度,進一步實現對僑批檔案的規范管理、科學管理。檔案館內設檔案庫房,面積為40平方米,專門定制了樟木箱進行存放保管;配備空調、抽濕機等設施設備,加強日常管理,定期清掃除塵,為僑批檔案的保管與保護創造良好的環境。
加強掃描著錄,做好數字僑批的“建設者”。汕頭市積極推動現代科學技術在僑批檔案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強化與高校的技術合作,加強僑批檔案的數字化工作。同汕頭大學圖書館特藏部合作建立僑批檔案檢索系統,同中山大學合作創建“潮汕文獻數據庫·僑批數據庫”,對僑批文獻進行數字化存儲,建立共享平臺,實現快速檢索;開展僑批檔案數據著錄工作,將潮汕僑批檔案館收藏、收集的僑批檔案的目錄和對應圖像數據錄入廣東省檔案局“僑批檔案管理系統”對應掛接。至2020年5月,已收錄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的僑批檔案11.5萬件,形成了一項比較完整的數據成果。
加強開發研究,做好僑批文化的“傳承者”。汕頭市在持續做好僑批檔案保管、保護基礎上,廣泛借助多種宣傳方式,深入編研開發,出版一批研究專著、創辦一份文化期刊、舉辦一系列研討會、攝制一部紀錄影片、編纂一部專業辭典、創立一個學術團體、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號,做到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讓文化說話,讓僑批這一人類共同的記憶遺產,成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接下來,汕頭市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汕頭視察時的指示精神,繼續保護好這些“僑批”檔案,加強研究,弘揚和傳承僑批中蘊含的誠實守信、艱苦奮斗、勇于開拓、心系桑梓的文化,構筑海外華僑華人共同的精神家園,發揮僑批凝聚僑心作用,做好“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