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瀘州市檔案館以實體檔案管理和檔案信息化建設融合發展為契機,夯實檔案保管保護基礎,提升檔案規范化管理水平,引領檔案信息化建設跨越發展,在打造高效協同、安全可控、主動服務的“實體+數智”檔案館新形態上探索出一條切合實際的“瀘州模式”,實現檔案工作數字轉型升級。
一是將掌握館藏檔案家底與檔案數字資源建設相結合,實現“實體檔案+數字資源”高效協同。以開展“當庫房‘好管家’,做館藏‘活字典’能力提升大練兵活動”為契機,全面盤點館藏檔案實體資源和數字資源存量,強化館藏“雙資源”記憶,。開展館藏存量檔案數字化工作,全力推進數字資源建設,館藏應數字化檔案數字化率達到95%。
二是將提升庫房保管保護條件與智能化、信息化管控相結合,確保“實體檔案+數字資源”安全可控。對所有庫房進行密閉改造,更換庫房空調、除濕機,升級庫房內外監控系統、智能化門禁管理系統,增設七氟丙烷消防滅火系統、溫濕度自動監測記錄系統等,嚴格落實庫房管理“九防”措施,實現庫房溫濕度管控合格率100%,庫內檔案消殺覆蓋率100%,有效確保實體檔案安全。改善機房運行環境,配備服務器、磁盤陣列、核心交換機、防火墻、KVM設備、UPS電源、備份一體機等基礎設施,采購防火墻、入侵檢測、漏洞掃描、堡壘機等安全設備。同時,將實體庫房消防、溫濕度監測等納入動力環境監測系統,實現與計算機服務器機房同步安全監測預警,確保檔案實體與數字資源同步安全。目前,占地35畝,總建筑面積 35600平方米的瀘州市綜合檔案保存中心項目正在強力推進,已進入設計階段。
三是將信息技術賦能與檔案鑒定、編研、檢索相結合,實現“實體檔案+數字資源”主動服務。充分整合館藏檔案數字資源,建設“瀘州市智慧(數字)檔案館綜合管理系統”,積極提供包括普通檢索、智能檢索、個性推薦和知識服務在內的“一站式”數字檔案利用服務。通過大數據、“標簽云”等技術,將各門類檔案資源自由分類組合,形成一套高效的檔案資源權重管理云體系,建立各類特色專題數據庫。通過數字賦能,集中館藏“優勢”資源,開展二次編研和深度開發,重點圍繞紅色文化、重大史實事件、經濟社會發展等內容,先后開發《清代敘永直隸廳官印賞析》《瀘州紅色記憶》《中國酒城抗戰記憶》《抗戰檔案選編》等檔案文化產品50余項、500多萬字,拍攝檔案文化宣傳片、專題片等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