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廣東省汕頭僑批文物館時強調:“‘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并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一年后,2021年10月1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發布第220號令《福建省僑批檔案保護與利用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并于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這是僑批文化保護傳承的里程碑和新起點,將為福建僑批檔案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積極主動作為,推動福建僑批檔案工作取得實效
2013年6月,僑批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這是福建首個入選世界記憶遺產的項目。僑批檔案成功申遺以來,福建省檔案部門積極推進僑批檔案搶救保護、研究開發和宣傳推廣工作,受到各級領導、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充分肯定,僑批已成為福建檔案工作和華僑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
1. 各級各部門重視,營造良好氛圍
中央檔案館館長國家檔案局局長陸國強十分關心僑批檔案工作。2020年12月11日,陸國強館局長到福建省專題調研僑批檔案工作時強調,要進一步擦亮做大僑批文化品牌,形成影響力和品牌效應,在更高程度上打響僑批文化品牌。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僑批申遺及僑批文化品牌建設,分管檔案、宣傳、外事僑務的省領導多次批示,肯定僑批文化的宣傳推廣工作,要求保護和利用好僑批檔案。世界記憶項目福建學術中心工作寫入《“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僑批檔案和世界記憶項目福建學術中心工作納入《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福建省“十四五”檔案事業發展規劃》。
2. 大力宣傳推介,增強保護意識
開展多維度僑批檔案文獻遺產宣傳推廣,提高僑批檔案保護利用的社會意識。加強與主流媒體合作,在《福建日報》《福建僑報》等開設專欄,宣傳僑批檔案蘊涵的愛國、愛鄉、孝悌、誠信等故事。省檔案館設立“百年跨國兩地書—福建僑批”主題展覽,推出網上展廳、打造流動展廳,不斷擴大展覽的受眾面,讓僑批展走入“海絲”沿線國家,進入僑鄉社區、華僑農場和校園。制作僑批動漫片、紀錄片和宣傳片等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文化產品,2021年10月,由國家檔案局、福建省檔案館等單位聯合拍攝出品的僑批紀錄片《百年跨國兩地書》在福建電視臺新聞頻道、公共頻道、海峽衛視、世界記憶項目中國國家委員會官方網站等平臺播出,反響熱烈。
3. 加強保護開發,提升研究水平
堅持保護與開發并舉,面向社會開展搶救性征集,系統整理館藏僑批檔案,僑批檔案資源建設和開發研究得到全面提升。全省各級檔案部門館藏僑批檔案數量由申遺前的1萬多件增至現在的8萬多件,完成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僑批檔案研究課題,編撰出版《福建僑批檔案文獻匯編》《福建僑批檔案圖志》等多部書籍,先后在北京、澳門、福州,以及泰國曼谷等地與有關部門聯合舉辦學術研討會,開展學術交流,不斷拓展僑批檔案研究領域。
4. 深入挖掘僑批文化,服務僑務工作和“海絲”核心區建設
深入挖掘僑批檔案價值,開發僑批文化。2014年,福建省檔案館設立福建僑批文化研究中心以來,加強與僑務、外事部門合作,積極推動僑批文化“走出去”,在“海絲”沿線國家和海外閩籍華僑華人社區宣傳推廣僑批文化,受到我國駐外使領館的肯定和海外華僑華人的歡迎,較好地發揮了僑批文化在凝聚僑心僑力、促進中外人文交流中的作用。2017年,福建省檔案館被中國僑聯評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2020年,福建省檔案館入選中國僑聯“中華親情·云上基地”推介單位,福建省檔案館僑批展館成為海外僑胞故鄉行的必到參觀點。近年來,福建省檔案館陸續接待了新加坡國家文物局、新加坡國家圖書館、菲律賓教育部訪問團、新加坡駐廈門總領事等的訪問交流。2021年,“記憶·遺韻——世界記憶在福建”主題展在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期間展出,僑批檔案亮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曼谷辦事處舉辦的“歷史中的女性”線上展覽。
5. 以福建學術中心為平臺,提升世界記憶項目推廣水平
2018年11月,國家檔案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項目教育和研究分委會在福建省檔案館設立世界記憶項目福建學術中心。近年來,福建省檔案館依托福建學術中心,承辦絲綢之路文獻遺產保護和利用國際研討會,與澳門學術中心在澳門共同舉辦“閩澳世界記憶與海上絲綢之路”展覽暨學術研討會,與新加坡國家文物局簽署《諒解備忘錄》,開展以僑批檔案為重點的檔案文獻遺產交流合作。同時,積極推動僑批文化與僑鄉文化融合,促進僑批檔案文獻遺產的活化利用。2021年,福建省檔案局、省檔案館在泉州設立全省首個僑批展示基地—泉州僑批館,“世界記憶項目福建學術中心實踐基地”在晉江僑批館設立。
堅持問題導向,找準福建僑批檔案工作短板弱項
經過多年努力,福建省僑批檔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還存在檔案資源分散、研究力量薄弱、宣傳推廣渠道有限等問題。
1. 僑批檔案資源分散,共享利用有待進一步加強
福建僑批檔案主要收藏于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等機構以及民間,保管主體、保管區域和利用方式的多元化,使得僑批檔案資源在信息整合、共享利用方面存在監管難、協調難、數字化程度不均衡等問題,全省僑批檔案數據建設及整合利用存在差距。
2. 研究力量相對薄弱,歷史文化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
僑批檔案具有突出的世界意義、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其數量龐大、涉及地域廣、內容豐富,涵蓋歷史、政治、經濟、社會、遺產保護等多領域,能夠為學科研究和發展提供豐富的學術資源。然而,相較于內容豐富、價值凸顯的僑批檔案而言,福建省僑批檔案研究力量仍顯薄弱,研究成果不夠豐富,對于僑批檔案價值的挖掘闡釋能力尚待增強。
3. 宣傳展示手段有限,成果推廣有待進一步拓展
僑鄉民眾、海外華僑華人對于僑批檔案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華僑精神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有著很強的文化需求。但由于宣傳形式和渠道的局限性,以及對僑鄉文化融合缺乏深入的研究,僑批文化的有效供給仍顯不足。
精準施策發力,推動福建僑批檔案工作再上新臺階
福建檔案部門將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檔案工作的重要批示和在參觀汕頭僑批文物館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陸國強館局長關于僑批檔案工作的指示要求,發揮福建“辦局一體、局館聯動”模式優勢,以實施《辦法》為契機,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打造僑批文化品牌,為服務“海絲”核心區建設、宣傳華僑精神、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1. 持續加大《辦法》宣傳力度
加大在《福建日報》《福建僑報》等主流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力度,依托“福建檔案”微信公眾號持續宣傳,采取送《辦法》進機關、進企業、進僑鄉、進學校等方式,宣傳《辦法》的適用范圍,宣介僑批檔案保管單位、個人的權利和義務,僑批檔案保護利用原則和管理要求,以促進僑批檔案的有效保護和規范管理,進一步提升社會公眾對僑批檔案等文獻遺產的保護意識。
2. 切實加強兩個“中心”建設
積極爭取有關部門支持,切實從人才、資金、編制、政策等方面加大對福建僑批文化研究中心和世界記憶項目福建學術中心的保障力度,充分發揮其在推動福建省僑批檔案保護開發、宣傳展示和對外交流合作方面的平臺作用,提升文獻遺產保護研究水平和僑批檔案文獻遺產的國際影響力。
3. 推動僑批資源整合共享
落實《辦法》規定,加大僑批檔案搶救保護力度,通過接受捐贈、購買、代存、復制等方式,不斷豐富僑批檔案資源。制定僑批檔案登記備案制度,依法開展全省僑批檔案資源登記工作,積極推動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等保管單位和民間收藏者僑批檔案信息的整合,加快全省僑批檔案資源數據庫建設,促進信息共享利用。
4. 加強僑批檔案研究開發
構建由僑批檔案保管單位、高校、研究機構及其他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僑批檔案研究協作機制,建立僑批檔案專家庫。繼續開展館藏僑批檔案的系統整理,深入研究僑批檔案文獻的內容特點及其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挖掘僑批檔案所蘊涵的愛國故事、家風故事、誠信故事等,加快推進研究成果的編撰出版。加強僑批檔案學術交流,為僑批文化傳播提供學術支持,以舉辦第二屆“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學術研討會暨世界記憶項目推廣交流會為契機,進一步擴大僑批檔案的影響力。
5. 推動僑批文化活化利用
積極推動僑批文化活化利用項目,探索僑批文化活化利用新途徑、新方式,使僑批文化真正“活”起來。借助世界閩商大會、中國僑商投資(福建)大會、“5·18”絲博會等,形式多樣地展示僑批文化,講好福建故事。開展僑批文化進校園活動,將僑批文化納入海外華裔青少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鄉土教育內容。推動僑批文化融入僑鄉文化建設,在歷史文化街區、僑鄉和批局遺址設立一批僑批文化展示點、世界記憶項目福建學術中心實踐基地等。活化僑批元素,探索開展跨界跨領域合作,共同開發僑批文化產品,通過舞臺劇、影視劇、紀錄片等形式,宣傳推廣僑批文化,講好僑批故事。
作者單位:福建省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