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苑》記呂邱先生向齊宣王進言——“愿選良吏,平法度”。這句話不僅成為齊宣王治國安邦的重要理論指導,也是“平度”之名的歷史警語。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上,平度涌現出許多“良吏”,楊明齋、劉謙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們不畏艱險,躋身革命,積極參與黨的建設工作,忠心報國。
楊明齋
楊明齋,1882年生于山東平度馬戈莊村,學名好德,字明齋,小名“百歲”,曾化名楊好賢,俄文譯名楊和德。1901年3月,為生活所迫,他走上了闖關東之路,歷經月余到達了沙俄統治下的海參崴謀生。旅居國外的楊明齋有時做工,有時半工半讀,深入了解當地華工和民眾的疾苦,通過接觸布爾什維克,逐漸接受共產主義思想,積極參加工人運動,在十月革命前光榮加入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為黨積極工作。在火熱的工作和革命中,其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及俄語水平都得到極大的提高,逐漸成為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在遠東地區的骨干,也是我國最早的布爾什維克成員之一。
平度檔案館館藏楊明齋部分案卷
1. 肩負使命,推動建黨
1920年年初,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派遣一個工作小組到中國了解情況,聯系中國進步力量。小組負責人是俄共(布)遠東局局長維金斯基,楊明齋擔任小組翻譯和向導,是維金斯基的主要助手。楊明齋向維金斯基建議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必須吸收有學問的人,才能有號召力。他們首先到達北京,楊明齋安排并促成維金斯基和李大釗的會見,雙方交流對中國革命形勢的判斷和建立共產主義組織的看法。經李大釗介紹,他們又去上海拜見陳獨秀。楊明齋一舉促成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兩位創始人的聯系,成為建黨的主要聯絡人和推動者。他在上海與陳獨秀等人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組建中俄通訊社,以此為據點開展建團建黨活動。1920年8月,他與陳獨秀、李漢俊、李達等成立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隨即轉為中共黨員,是俄共與中共的“雙料”黨員。受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委托,楊明齋和俞秀松組織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后改為“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為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陳獨秀、俞秀松、楊明齋等人成為首批團員。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先有團后有黨的原因。
1920年9月,楊明齋成立外國語學社,親任校長并授課,引導進步青年學習馬克思主義,選拔留蘇學生。外國語學社實際上是我黨歷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干部的黨校,楊明齋也是我黨歷史上第一位黨校校長。同年秋,楊明齋赴山東濟南與王盡美、鄧恩銘等會見,促成濟南馬克思主義學會和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同年10月,楊明齋與陳獨秀參加了上海機器工會的成立,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成立的第一個新型工人組織,楊明齋實際上成為我黨工會的創建人和領導者。
1921年4月,楊明齋和張太雷赴俄,向共產國際遠東局匯報黨的成立工作,會商中共與共產國際的關系問題。同年6月,他們赴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這也是楊明齋缺席黨的一大的真實原因。1922年7月,楊明齋作為正式代表出席了中共“二大”,為中國共產黨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綱領發表了積極的意見。
2. 著書立說,傳播馬克思主義
楊明齋勤奮好學,讀過私塾,精通外語,文字功底扎實。這為他著書立說、宣傳馬克思主義奠定良好基礎。繼《新青年》之后,楊明齋同上海的共產黨人創辦理論性月刊《共產黨》。他積極參加這兩個刊物的印刷出版工作,并以此為陣地發表譯著大量文章,介紹俄國革命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此后楊明齋任中俄通訊社社長(后改為“華俄通訊社”),不斷在《民國時報》發表介紹俄國革命的文章。他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充分的思想理論準備,為中俄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作出重要貢獻。
楊明齋在進行革命活動的同時,還潛心著述《評中西文化觀》一書,抨擊社會上反對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復古主義思潮,矛頭直指這種思潮的代表人物梁漱溟、梁啟超、章士釗等傳統文人大佬,受到當時羅章龍、李維漢等人的極力稱贊。大革命失敗后,楊明齋痛定思痛,開始從事探索中國社會的理論研究,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探討中國的發展史。他隱居北京和河北兩地,兩年時間完成《中國社會改造原理》一書,把他對改造中國社會的整套見解留給后世,這成為研究中國共產黨早期建黨思想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
3. 忠厚耿直,培育青年
楊明齋在早起的革命活動中給人留下了秉性耿直、敢說敢干的山東大漢形象。他在黨的會議上旗幟鮮明地反對中國共產黨人加入國民黨,猛烈抨擊打著“倡導東方文化”旗幟的代表人物,甚至根本鄙夷曾經是中山大學的學生而后顯赫一時的中共代表團團長王明,將忠厚耿直的性格展露無遺。大革命失敗后,聯共(布)和共產國際將失敗的責任全部推卸到陳獨秀身上。楊明齋為陳獨秀鳴不平,認為共產主義國際應承擔領導責任,甚至向共產國際陳述報告,質疑其某些錯誤做法并要求改正,故受到斥責和孤立。這為他在蘇聯肅反擴大化中被錯殺埋下伏筆。
楊明齋重視青年人的培養。1921年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從外國語學社學員中選派劉少奇、任弼時、蕭勁光等幾十名團員,由楊明齋安排和介紹,赴蘇聯留學,這也是我黨派出的第一批赴俄留學生。1925年10月,蘇共中央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決定成立莫斯科中山大學,為中國革命培養干部。楊明齋和周達文奉命在上海招收學生,為他們赴蘇聯留學做準備。10月下旬,楊明齋親自帶領第二批學員張聞天、王稼祥、烏蘭夫等百余人赴莫斯科,其中不乏國民黨和進步人士的子女。楊明齋作為莫斯科中山大學的總務長,為他們服務兩年,與他們結下深厚的革命友誼,為培養黨的早期干部做出重要貢獻。
李大釗稱贊他“萬里投荒,一身是膽”;羅章龍贊譽他“自甘韜晦,埋首革命”;曹清華認為他“舉止穩重得像泰山一樣,是東方大地上,最初傳播革命種子的長者”;周恩來曾稱他是“忠厚長者”。他在革命活動中展現出的光輝形象,永遠烙印在人們心中。
劉謙初
平度檔案館館藏劉謙初部分案卷
1. 投筆從戎,躋身革命
劉謙初,1897年12月2日,出生于平度縣劉家莊一個農民家庭,學名劉德云,字乾初,乳名“光”。“謙初”是他在1929年4月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后的用名。1916年,袁世凱在日本帝國主義指使下制造復辟帝制的丑劇。國破家貧的現實激起了青年劉謙初的愛國報國之志,他積極參加革命討袁軍,榮獲義勇獎牌。1919年,劉謙初考入齊魯大學(山東大學的前身)預科學習。他刻苦努力,成績優異,深受班內師生喜愛,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培養了反帝愛國熱情。1922年9月,劉謙初因參加“我的二十世紀宗教觀”征文大賽獲得第一名,獲得免費進入燕京大學深造的機會。從此,他開始接觸并學習馬克思主義,逐步接受共產主義思想,并于1924年6月秘密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從事秘密的革命活動。燕大畢業后,劉謙初赴鎮江潤州中學任教。一年后,奔赴革命策源地廣州,進入嶺南大學任教。1926年12月,劉謙初奔赴革命中心武昌,投筆從戎,參加國民革民軍,并兼任革命刊物《血路》的副主編,撰寫了大量革命文章,宣傳革命真理。第二年年初,劉謙初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發誓終身為黨奮斗。
1927年4月,他與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張文秋參加毛澤東主持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開學典禮,聆聽毛澤東對農民運動的重要報告,并與毛澤東探討中國農民運動與中國革命問題。月底,劉謙初與張文秋結婚,開啟革命夫妻的生活。12年后劉謙初和張文秋的女兒劉思齊嫁給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成就一段美好姻緣。
2. 恢復重建黨組織,堅守黨的秘密
劉謙初聽黨調遣,積極承擔恢復黨組織的革命工作。1927年10月,大革命失敗后,中央調劉謙初去福建工作,恢復重建黨的福建組織,并當選為省委書記。1929年2月,劉謙初奉中央之命,調任山東工作,進行恢復組織、重建山東省委的工作,并任省委書記兼任宣傳部部長,張文秋擔任婦女部長,這對革命夫妻開啟艱苦的山東革命工作。同年夏,因叛徒出賣,張文秋與劉謙初先后被捕入獄。在獄中,他們堅貞不屈,堅持斗爭,保守黨的秘密。1930年2月張文秋被營救出獄,劉謙初不幸于1931年4月5日與鄧恩銘等22名優秀共產黨員在濟南緯八路刑場英勇就義,史稱“四五烈士”。
劉謙初在獄中與妻子留下訣別之語:“希望你好好回到家里,照顧母親,聽母親的話,好好在家做事”。他將黨視為最崇高可敬的母親,把自己看作黨的忠實兒子。
黨的歷史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是我們生動的教科書,也是我們繼續奮斗的營養劑和加油站。研究和發掘楊明齋、劉謙初等革命先驅的紅色檔案材料,重溫他們可歌可泣的先進事跡,對于我們感悟黨的思想偉力,把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保持共產黨員的鮮明本色,把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傳承下去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借鑒價值。
作者單位:平度市檔案館、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