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2019中文大全,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入口,国产日韩91,V片免费看

· 國家檔案局主管· 中國檔案雜志社主辦1951年創刊歡迎來到中國檔案網 !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

史海鉤沉

于天放詩詞中的“紅色誓言”

作者:劉英杰 于江寧 來源:《中國檔案》 發表時間:2022-01-13 分享到:

在東北抗日游擊戰中,有一位堅持抗戰14年的傳奇人物—于天放。于天放,原名于九公,曾用名于樹屏、王文禮,1908年生于黑龍江省呼蘭縣(現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白奎鄉三道村。于天放從10歲開始就離開農村走上讀書求仕之路。1928年秋,于天放以黑龍江考生第1名的成績考入國立清華大學第四級經濟系。在大學讀書期間,他參加了反帝大同盟,讀了馬列主義的書,政治覺悟有了很大提高。1931年5月,確立了革命人生觀的于天放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擔任清華大學黨支部書記。“九一八事變”后,他毅然放棄了清華大學的學業,與張甲洲等20余名東北籍大學生陸續返回東北,組建“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亦稱巴彥游擊隊),打響中共武裝抗日第一槍。他馳騁疆場,樹立了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事業而獻身的精神。作為一名“文人墨客”,于天放一生中寫過很多詩詞,其中有3首詩記載了他傳奇的一生。這3首詩中蘊含了三段紅色誓言,承載著勇赴國難、前赴后繼、堅貞不屈、不畏艱險、團結御侮的東北抗聯精神,反映出在極其嚴酷的環境下,東北抗聯將士們和日本侵略者進行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為中國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的卓越貢獻。這3首詩不僅激勵了當年抗戰軍民的斗志,也警示生活在和平時期的人們,不能忘記那段“白山黑水”間激蕩的歲月。


《露營之歌》:棄筆從戎,返鄉抗日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從此揭開全面抗戰的序幕。同年8月,于天放轉入東北抗聯獨立師(后改編為東北抗聯第十一軍)。于天放隨即任獨立師隨軍學校教育長,第十一軍一師政治部主任。1938年以后,日偽動員組織大批的軍警憲特對東北抗聯進行大討伐。為了困死抗聯、餓死抗聯、消滅抗聯,日寇采取“三光”政策(搶光、燒光、殺光)實行“歸屯并戶”“堅壁清野”“軍民分離”、建立無人區等毒辣手段,以圖實現他們對東北抗聯進行政治上誘降、軍事上聚殲、經濟上封鎖的戰略目標。東北抗日游擊戰爭進入最艱苦的時期,東北抗聯的斗爭環境更加險惡。東北抗聯將士長年宿營在高山密林中,經歷了常人無法想象的磨難。將士們沒有房子住,夏天蚊蠓叮咬難忍,嚴冬寒風刺骨難熬。沒有糧食吃,就靠采野菜、煮橡子、打野生動物甚至扒榆樹皮和煮靰鞡充饑,有時候為吃上一頓飯,甚至會付出生命的代價。在這種極端艱苦的惡劣環境下,東北抗聯將士沒有低頭嘆息,反而更加堅定了抗敵救國,光復中華的信念。為了粉碎日寇“圍剿”、保存自身實力,東北抗聯第三、六、九、十一軍撤離下(松花)江地區向嫩江平原轉移,分三批進行千里西征。同年11月,于天放隨北滿抗聯總政治部主任李兆麟指揮的第三批西征部隊從綏濱薄鴨河遠征到海倫八道河子。西征部隊歷盡險阻,轉戰千里,減員幾近三分之二。在這個戰事頻繁、缺衣少糧、四季露營荒野山林的緊張和殘酷的斗爭環境里,部隊能夠生存下來并完成西征壯舉,思想政治教育和宣傳工作起到了關鍵作用。《露營之歌》正是在這個時期,先后創作于春、夏、秋、冬四季,形成四段歌詞。《露營之歌》是集體作品,由李兆麟、于天放、陳雷等合作。其中,于天放創作了《露營之歌》第四段歌詞:


朔風怒號,大雪飛揚,征馬踟躕,冷氣侵人夜難眠,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偉志兮,何能消減,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奪回我河山。


于天放《露營之歌》手稿-01.jpg


于天放《露營之歌》手稿-02.jpg

于天放《露營之歌》手稿


《露營之歌》是反映東北抗聯艱苦斗爭生活的一首著名戰歌。它不僅深受廣大東北抗日聯軍戰士的喜愛,在國內外也有一定影響。


《獄中詩》:牢門脫險,視死如歸


1941年冬,為保存抗日力量、更為有力地打擊敵人,根據中共北滿臨時省委的指示,東北抗聯第三路軍一部分主力轉移到蘇聯整訓,留下一部分在原來的游擊區堅持斗爭。于天放擔任三路軍的軍政特派員,堅守東北,負責留守部隊的領導工作。于天放率小分隊在綏棱一帶活動,孤懸敵后,同日偽軍進行著絕死斗爭。他們平時分散進深山密林,開荒種地,解決部隊的供給問題。遇到時機就收攏五指,形成拳頭,集中起來狠狠地打擊敵人。這一年留守部隊在青紗帳的掩護下,先后襲擊了慶安的大羅鎮、木蘭的石河鎮、東興的大柜鎮和鐵力汪洋鎮的偽警護團、警察所,取得了不少的勝利。1944年12月19日,因有人告密,于天放在綏棱縣上集廠宋萬金屯(今黑龍江省綏化市綏棱縣上集鎮天放村)被日寇逮捕。日寇捕獲于天放如獲至寶,當天就將他關進慶安監獄,隨后又秘密將他押送北安省偽警務廳的特務分室,這是日寇看管政治犯的監獄。這所監獄很堅固,不但有鐵窗,還有三道鐵門,天羅地網,插翅難飛。但作為一個共產黨員,他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在獄中他抱定一個信念:死要死得光明磊落,活要活得一生清白。面對日寇兇殘的“威迫利誘逼降策”,于天放以其豐富的對敵斗爭經驗,堅貞不屈與日寇展開了殊死的較量。同時,于天放也做好了越獄的相關準備,尋找越獄時機。越獄前,為了鼓舞斗志,表達出自己對抗日勝利的必勝信念,于天放曾在北安省警務廳特務分室秘密監獄的墻上留下一首詩:


中日世仇不共天,十載抗戰破萬難,

行動失慎遭逮捕,中國男兒入牢監,

威迫利誘逼降策,救亡信念鐵石堅,

囹圄鐵窗寒冬度,草木蔥蘢虎歸山。


1945年7月12日,于天放同另一名被關押的東北抗聯戰士趙忠良認真準備、密切配合,打死日本看守石丸兼政后成功越獄。日寇隨即動用軍警憲特逼迫中國老百姓進行“拉大網”大搜捕,這是“八一五”日本關東軍投降前夕,對東北抗聯進行的最后一次大規模政治軍事行動。于天放白天隱蔽躲藏,夜間行軍趕路。1945年8月16日,當他走到訥河縣的老萊村時得知:“八一五”日本投降了,東北解放了。解放后,很多人給于天放寫信,希望他能把這段越獄壯舉記錄下來。1947年5月,于天放完成了《牢門脫險記》的寫作,并在《黑龍江青年報》上連載。1951年11月,《牢門脫險記》由東北青年出版社發行單行本。后經多家出版社出版,總計印刷90余萬冊。《牢門脫險記》是東北抗聯第一部以作者親歷紀實性回憶錄,它曾被編入小學課本、繪成連環畫,在東北地區,尤其是黑龍江省一帶深深地影響了幾代讀者群。


1946年7月12日,于天放越獄一周年,在越獄窗口留影 (劉白羽 攝).jpg

1946年7月12日,于天放越獄一周年,在越獄窗口留影 (劉白羽/攝)


《寫給兒子的生日詩》:聽黨指揮,薪火相傳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東北地區進入了和平建設的新時期,于天放結束了戎馬生涯。1954年8月,他轉業到地方,先后擔任黑龍江省政府副主席、省人民委員會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并兼任哈爾濱師范學院院長、黑龍江大學校長等職務。于天放始終牢記毛主席關于兩個“務必”的教導,謙虛謹慎,廉潔奉公,勤勤懇懇,努力工作,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他在社會教育、軍政教育、民族教育等方面的實踐頗有建樹,很多做法值得后人借鑒。

于天放的小兒子名叫于紹農,1950年9月3日出生。1965年9月3日,于天放因公去往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其間,他給正值15歲生日的小兒子寫了一首詩:


九三生日父拉薩,

望兒千萬聽黨話。

努力學習求上進,

革命接班最偉大!


于天放在1965年9月3日寫給小兒子于紹農的詩.jpg

于天放在1965年9月3日寫給小兒子于紹農的詩


如今,這3首詩已經由于紹農傳給了于天放的孫子。孫子沒有見過爺爺,但于天放棄筆從戎、牢門脫險的英雄壯舉,連同戰火紛飛的年代、“白山黑水”間的歷史,早已印在了他的心里。于天放曾在《牢門脫險記》一書中寫道:“我愛祖國,我愛東北,我愛家鄉,我也愛樹海無邊的小興安嶺,我決心埋尸故土,也不離開東北一步!”在于天放紅色誓言的影響下,于天放后人在新時代繼續傳承著紅色基因,立誓要做有本色、有擔當、有情懷的人。在他們看來,這3首詩就是于天放想要告訴給后人的初心與使命。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思政專項“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在我國高校傳播中的意識形態風險及防范研究”(項目編號:20VSZ12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