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主題和內容的策劃是展覽最為重要的因素,關乎展覽的成功與否。要想將展覽辦好,首先要在主題與內容上下功夫。本文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以下簡稱“二史館”)、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中共南京市委黨史辦、南京市博物總館聯合舉辦的“慶祝建黨百年 弘揚革命精神——‘新四軍與南京’史跡展”為例,簡述檔案展覽的選題、內容體系的構筑及展品的詮釋。
展覽的選題
確定選題是構建整個展陳體系的前提和關鍵。選題將影響整個展陳的邏輯結構與呈現方式。假如沒有主旨明晰的選題,任何一個展陳都不能完成既定的傳播目標,也不能實現其應有的社會教育目的。而展陳選題的確定絕非憑空而來,這需要展覽策劃人員對館藏有深刻的認識。
為隆重慶祝黨的百年華誕,二史館決定在新發現的一批新四軍深入南京地區抗戰史料的基礎上舉辦“慶祝建黨百年 弘揚革命精神——‘新四軍與南京’史跡展”。二史館確定此選題并舉辦該展覽,希望表達的主要涵義有三方面:
第一,回憶崢嶸歲月,慶祝建黨百年。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抗日勁旅,在抗日戰爭烽火中,緊密依靠人民群眾,馳騁于大江南北,開辟敵后戰場,創建了華中抗日根據地,被毛澤東譽為“華中人民的長城”。展覽旨在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四軍“跟黨舉旗、聽黨指揮”的理想信念,回顧其在敵后戰場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崢嶸歲月,強調其在南京地區英勇抗戰的光輝歷程和豐功偉績,進而凸顯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為慶祝建黨百年獻禮。
第二,以檔說史,豐富新四軍作戰研究。從“新四軍與南京”的字義出發,宣揚在南京保衛戰失敗前后,國民政府各級官員紛紛舉家逃離,國民黨幾十萬軍隊倉皇潰退,南京淪為日偽統治中心的情況下,新四軍像一把利刃直插當時日偽統治的心臟地帶南京城內外,不畏犧牲、英勇抗敵、屢建奇功,令敵人聞風喪膽,牽制和消耗了日偽軍數十萬有生力量。雖然長期以來,關于新四軍的研究一直持續不斷,學界已基本厘清新四軍執行黨中央東進戰略部署,在江南敵后淪陷區作戰的相關史實。然而,有關新四軍在國民黨撤退后的日偽統治中心南京城“天天都在打仗”的宣傳還遠遠不夠。此次展出的二史館新發現的抗戰史料,包含許多新四軍在南京城垣附近偵察敵情,進而頻繁展開襲擾作戰的檔案文件,極大地填補了新四軍在這一區域開展對日作戰專題研究的空白。
第三,弘揚革命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在戰爭年代,新四軍將士憑著聽黨指揮的鋼鐵信念、英勇善戰的鋼鐵意志、軍民團結的鋼鐵作風、顧全大局的鋼鐵意識、秋毫無犯的鋼鐵紀律,不僅在日偽頑三方夾擊的困境中創造了輝煌的戰績,完成了一個又一個艱苦卓絕的革命任務,更在血與火的淬煉中鑄造了偉大的革命精神。當前,中國正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二史館希冀通過此次展覽能夠激勵新時代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新四軍革命精神,團結一心,砥礪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慶祝建黨百年 弘揚革命精神——“新四軍與南京”史跡展
內容體系的構筑
展覽分為“東進抗日”“劍指南京”“勇搗敵巢”“力挫敵頑”“走向勝利”5個單元,每個單元由新四軍各個歷史時期的基本史實組成,以時間為線,通過黨中央的政策和新四軍的戰斗,展現全面抗戰期間新四軍在南京及周邊地區的英雄戰績。此外,展覽內容按照新四軍主動出擊和被動還擊的脈絡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展陳體系,進一步深化了展覽的主題思想和文化深度。
展覽共展出260余件展品,其中,大量新四軍在南京郊縣地區及城垣作戰的檔案首次展出,較完整地展示了新四軍自成立伊始至抗戰勝利在江南敵后戰場—南京及周邊地區的抗戰史實。
在策展階段,策展人圍繞展覽主題,宏觀地研究展陳體系的各個組成部分,探討各部分的檔案是否具有代表性,并確保檔案在數量和質量上與該部分的地位相稱,使展覽真正成為一個和諧有機的整體。同時,在展覽的策劃過程中根據展覽主題,對展覽體系進行過多次調整。比如,此次展覽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而舉辦,展示的主角就是中國共產黨,最初在展陳大綱第二單元“劍指南京”設置了第一節“南京淪陷”,雖然南京淪陷是本次展覽中不得不提的基本史實,但是將其單獨列出,不僅有脫離主題之嫌,而且時間上也稍顯混亂。在仔細考量后,策展人員決定將其作為第一單元“東進抗日”的第二節“東進部署”的背景,意在指出中共中央密切關注侵華日軍暴行,及時對南京地區與蘇南敵后的抗日斗爭進行戰略部署。又如,在最初設計時,第三單元“勇搗敵巢”的第一節為“四面開花”,第二節為“偵察敵情”,在整個展陳體系中這兩節存在邏輯問題,故而將這兩節互換位置,先有“偵察敵情”,再有“四面開花”。第三單元最初還設置了第四節,主要講新四軍先烈們血灑熱土的故事,如果將其放在本單元來看,并沒有不妥之處,然而放眼整個展陳體系則顯得不合適,因為第四單元仍然在講戰斗,綜合考慮之后,便將“血灑熱土”這部分內容放在了第四單元“力挫敵頑”的第四節。內容結構的不斷調整使得展覽大綱逐步完善。
展品的詮釋
1. 展品說明詞注重話語體系的轉換
歷史檔案展覽首先要有正確的政治立場。此次展覽的展品多為二史館館藏的國民政府或汪偽政府各機構的檔案,這些展品的說明詞原先是按照民國時期歷史檔案傳統的文件著錄方式進行擬寫的。在展覽審稿過程中,有黨史專家提出展覽所選展品的說明詞的立場和角度是從該機構出發的,立場偏中性,與紅色主題的展覽不相適應。
鑒于此,策展人員決定修改展品說明詞,將中性的民國檔案公文標題賦予中國共產黨的立場和視角。如,一件檔案最初擬寫的說明詞為“偽南京區治安督察專員辦事處為新四軍到達李巷并襲擊偽溧水縣警察局官塘分駐所事致偽內政部呈(1941年10月23日)”,后調整為“1941年10月23日,新四軍到達李巷并襲擊偽溧水縣警察局官塘分駐所。此為偽南京區治安督察專員辦事處致偽內政部有關報告的呈文。”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主語進行表述,會達到不同的效果。以新四軍作為主語的語言體系,能夠達到此次展覽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四軍光輝戰績的目的,更好地從“白色檔案”中講好“紅色故事”。
2. 文案注重使用展覽范式語言
展覽5個單元的標題以及各章節盡量使用了四字短語,不僅簡單明了,而且很容易帶領觀眾走近展覽。對于展品說明牌上的文字,策展人員注重運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對展品標簽的通行范式以及高度專業化的知識信息進行調整。比如,在第五單元第一節“魚水情深”中介紹愛國實業家紀振綱時,不僅附注他的名字、職業、生活地方等介紹信息,還列出了他對新四軍的主要貢獻,幫助觀眾直觀、明晰地了解其人其事。
3. 加強展陳的故事性和交互性
在信息化社會,高科技手段為還原文物所隱含的文化價值及其內涵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展陳設計中運用聲、光、電設施,將提升展陳的故事性、觀賞性,從而吸引觀眾駐足,拉近觀眾與展品之間的距離。
本次展覽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復原了新四軍作戰的幾個場景,比如,在“鐵道游擊隊”部分,復原了新四軍在南京市附近滁州汊河鎮炸毀日軍列車時的場景;在“打破‘清鄉’”部分制作了壁龕,復原了當時火燒竹籬笆的情景,使觀眾“身臨其境”,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新四軍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展覽也運用信息交互技術制作了包含新四軍在南京及周邊地區作戰信息的電子觸摸屏,觀眾可以在聽講解的過程中,點擊屏幕的不同位置,了解新四軍在不同地點的作戰情況,增加展覽的互動性和吸引力,使展覽更具藝術性。
4. 注重展陳的藝術美感
色彩設計注重因地制宜。色彩是視覺傳達藝術中最直接的語言,是產生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的主要要素。本次展覽在色彩上以厚重的紅色、沉穩的灰色、低調的米色為主色調,非常契合展覽紅色主題,同時,十分巧妙地與展場建筑的內部設計風格相呼應、相得益彰。
采用對稱與不對稱的排版技巧。檔案展覽中的展品以檔案和圖片為主,在設計展板結構時使用了不對稱的設計理念,使展板錯落有致,輕重有序。在版面布置上大量采用對稱的排版手法,使畫面統一、莊嚴,給人以高品質、可信賴之感,也使檔案和圖片的排列呈現出富有規律的美感。
綜上所述,在策劃檔案史料展覽的過程中,策展人的首要任務是根據不同的宣傳目的(如重大慶典、紀念活動等)確立相關的主題。其次,策展人需要針對該主題按一定的邏輯順序擬出展覽大綱;同時,要對館藏檔案及文物進行系統研究和選擇,從中挑選出最能表現主題、最具典型性和表現力的展品。然后,要在展覽大綱的基礎上,撰寫具體的文案,包括各部分、各單元的導語,展品的文字說明等。最后,還要聽取各方面專家以及負責布展的展覽公司的意見,在策展團隊充分溝通、協商后修改大綱和文案。
總而言之,策劃展覽尤其是紅色主題的展覽是一項復雜且難度較高的工作。它要求策展人不僅要具有策展的能力,具備研究與展覽主題相關的各種專業知識,還要有開闊的視野和較高的理論素養,更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站位。展覽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策展團隊要經過充分醞釀、精心選材,并不斷地研討、推敲、修改和打磨展覽文案后,才能形成一個完美的可以實施的布展方案。
作者單位: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