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全軍的英雄“大渡河連”誕生于1927年秋收起義,是我軍最早創建的紅軍連隊之一。“大渡河連”參加了黃洋界保衛戰、長汀戰斗等重要戰斗,經歷了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斗爭,長征時被編為紅一方面軍1軍團1師1團1營2連。1935年5月25日,2連17勇士強渡大渡河,為紅軍北上打開了突破口,也為連隊贏得了“大渡河連”榮譽稱號。
“大渡河連”連旗
遠征途,先鋒頭陣意志堅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1935年1月,紅1團作為先遣團,2連作為尖刀連,突破烏江,承擔遵義會議保障工作。后又隨中央紅軍,二占遵義,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威逼貴陽,進軍云南,巧渡金沙江,迂回穿插于國民黨重兵集團之間,擺脫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會理郊區的鐵廠召開擴大會議,決定中央紅軍繼續北上,渡過大渡河,同紅四方面軍會師。
大渡河是長江支流,發源于青海,匯入岷江,河寬兩里多,河水極深,水流湍急,兩岸是崇山峻嶺,地形險惡,只有少數渡口和鐵索橋。安順場渡口位于大渡河南岸,在這里,大渡河的流向從北至南轉為由西向東。清末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正是在此一再貽誤戰機,最終全軍覆沒。蔣介石策劃了“大渡河會戰”藍圖,準備以十萬“追剿軍”輔以沿岸的四萬余川軍,將“朱毛”紅軍圍困于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礱江以東地區,妄圖“讓朱毛做第二個石達開”。5月15日,蔣介石任命川軍第20軍軍長楊森為大渡河守備總指揮,與劉文輝的川軍第24軍共同于大渡河沿線設防,以劉文輝部3個團把守瀘定橋,1個團把守安順場對岸一線河口,楊森部2個團把守下游30里處,企圖阻止紅軍渡河。
5月20日,中革軍委下達訓令,命令中央紅軍“迅速北進,爭取渡江先機”。隨后制發《行軍講話材料—關于渡大渡河的問題》(以下簡稱《講話材料》),就“我們為什么要渡過大渡河”,指出:“到川西、川西北去創造新蘇區根據地,配合全國革命力量發展蘇維埃運動是黨中央的基本方針……現在我們要迅速的渡過大渡河,渡過大渡河是關系赤化川西、川西北的重要關鍵,我們無論如何要爭取勝利的渡過。”
強渡大渡河是紅軍的一次生死之戰,中革軍委派紅1團為先遣軍,并任命劉伯承為司令、聶榮臻為政委,隨團前進,1軍團的工、炮2個連也歸其指揮。為確保紅1團順利到達安順場,創造渡河先機,我軍聲東擊西,明攻富林大道,吸引大渡河兩岸的敵人主力,暗過彝族區域,向安順場急進。2連隨先頭部隊,日行軍120里又夜行軍30多里,于5月24日晚冒雨趕到大渡河南岸安順場附近。安順場有敵守兵2個連,其中1個班守渡船一只。紅1團克服疲勞,迅速向敵展開攻擊。1營兵分三路,殲滅守敵,奪取渡船,迅速拿下安順場,取得了強渡大渡河的先決條件。
安順場,孤舟勇渡威名揚
5月25日凌晨,經考察敵情動向和戰場環境,劉、聶首長同1團長楊得志對安順場北岸守敵進行了充分估計,就人員組織和火力配置作出決定,由1營負責突擊,2營在下游10余里處佯渡,3營預備。1營當即從2連挑選17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每人配備一長一短兩支槍,5~7個手榴彈,以及一些工事用具,乘坐僅有的一只渡船實施強渡。同時,組織3門迫擊炮、5挺重機槍,安置在有利陣地,構成交叉火力,輕機槍隱蔽在河岸,另選10名步槍特等射手待命,隨時準備提供火力援助。
紅軍渡河作戰時使用的馬尾手榴彈
2連作為最早將“支部建在連上”的隊伍之一,黨員始終是先鋒模范,17勇士中,大多是共產黨員。渡河是九死一生的任務,勇士們可能因水急而翻船溺亡,可能被對岸敵軍火力射中犧牲,還可能在渡河后因背河與守敵作戰而傷亡。然而,為了人民的利益,他們奮勇爭先、義無反顧地接受了任務,發揚了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冒著彈雨炮火,沖破急流巨浪,迅速到達對岸。
17勇士第一船渡河后,在隔岸火力援助下,戰勝300多名守敵,占領村莊與火力點,以決死的戰斗精神圓滿完成了突擊渡河任務。隨即,他們挖槍眼、做工事,將房屋改為堡壘,鞏固河岸陣地,保障紅1師和干部團順利渡河。
《講話材料》中對“渡河第一步的勝利”記載如下:
“我先頭‘牲’部(紅1團代號)不怕一切困難疲勞,以最堅決迅速敏捷的動作,強行軍襲擊消滅和驅逐了兩岸守河的敵人,奪獲渡船一只,保證了我們有可能勝利的由它渡河,特別是‘牲’部二連在連長堅決領導之下,十七個人不怕敵人的強盛火力和湍急的河流,在四個特等機槍射手、一個炮兵特等射手掩護之下,無上的模范英勇渡過河驅逐了對岸一營敵人。‘牲’部這二十二個英雄無前。”
又據當時中國工農紅軍《戰士》報所載:
“‘牲’部強渡大渡河的十七個英雄:第二連連長熊尚林,第二排長羅會明,第三班長劉長發,副班長張表克,戰斗員張桂成、蕭漢堯、王華亭、廖洪山、賴秋發、曾先吉,第四班長郭世蒼,副班長張成球,戰斗員蕭桂蘭、朱祥云、謝良明、丁流民、陳萬清。”
1935年5月26日《戰士》報對強渡大渡河的報道
強渡大渡河使紅4團飛奪瀘定橋得到有利保障,為紅軍北上抗日建立了特殊功勛。之后,紅軍主力從瀘定橋上通過,徹底宣告國民黨圍追堵截的破產。為此,中革軍委特將20余套列寧裝獎勵給17勇士和紅1團的指戰員們,“十七英雄”和“大渡河連”的美名,從此在紅軍中傳揚開來。
強渡大渡河的勝利,靠的是廣大紅軍指戰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無論是先頭部隊急行一晝夜、襲占安順場,還是突擊隊17勇士視死如歸突破河岸,都是紅軍將士堅決聽黨話、跟黨走,攻堅制勝、勇往直前的最好詮釋。
紅軍連,南征北戰薪火傳
1936年,美國記者斯諾在寧夏與強渡大渡河的紅軍勇士合影
抗日戰爭爆發后,2連編入八路軍115師獨立團,轉戰華北戰場,逢戰必勝。他們先后參加平型關戰斗、馮家溝伏擊戰,取得榕城、阜平、大龍華、雁宿崖等戰斗勝利,榮獲了“大龍華殲滅戰英雄連”稱號,繼而又投入“百團大戰”和根據地反“掃蕩”、反“蠶食”斗爭。1944年3月初,2連進軍延安,一面保衛黨中央,一面開展大生產運動。
解放戰爭期間,2連輾轉征戰10余省,參加大小戰斗百余次,涌現出一批英模功臣,榮獲多個榮譽稱號和獎旗。1945年8月,根據中共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決策,2連開赴東北。1946年1月,參加了殲滅敵人“鐵團”的古山戰斗,在華石里溝、隆化戰斗中表現突出。遼沈戰役期間,承擔錦州戰役阻敵增援任務。1948年12月,2連隨團參加平津戰役,為完成攻占密云縣城任務,在東城打開突破口后,與敵激烈巷戰兩天,全殲城內守敵,被授予“光榮尖刀連”稱號。北平和平解放后,2連響應中央“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號召,于1949年4月,踏上解放江南的征途。7月,參加解放中南的湘贛戰役,勝利完成追殲白崇禧殘部的任務。
和平建設時期,2連積極參與邊界剿匪,支援地方建設,承擔戰備訓練、搶險救災、國防施工、生產執勤、維護治安等任務。1979年,2連參加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全連有135人榮立戰功,2人被中央軍委授予戰斗英雄稱號,連隊榮立集體一等功,被廣州軍區授予“突擊英雄連”榮譽稱號。1993年3月,2連編入駐香港部隊步兵旅,1997年7月1日正式進駐香港赤柱營區。2000年6月13日,被中央軍委授予“香港駐軍模范紅二連”,成為駐港部隊的一面旗幟。守港24年來,連隊忠實履行防務職能,始終做到政治思想堅定、軍事素質過硬、紀律作風嚴明,連年被評為“基層建設標兵連”和先進黨支部,受到香港市民廣泛認可。201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大渡河連”鮮紅戰旗承載著2連的光輝歷史與功勛榮譽,高高飄揚在戰旗方隊中。
從大渡河到香江,從“大渡河連”到“香港駐軍模范紅二連”,從革命戰爭年代到和平建設時期,從二萬五千里長征到新時代的長征路,2連始終高擎紅軍旗幟,繼承紅軍精神,發揚紅軍傳統。大渡河水源遠流長,“聽黨指揮,勇往直前,敢打必勝,顧全大局”的大渡河精神薪火相傳、永不褪色。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