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湖北省十堰市檔案館緊緊圍繞十堰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根據《十堰市檔案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推進法治型、服務型、質量型、智慧型、人文型“五型檔案館”建設,探索具有十堰特色的檔案工作路徑,推動全市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
緊貼中心,在服務大局中主動作為
市檔案館緊緊圍繞慶祝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改革開放4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深度挖掘資源,通過舉辦展覽、撰寫資政文章、編輯出版檔案史料、開放利用檔案等方式貢獻十堰檔案智慧。5年來,共舉辦各類展覽21次、717場,累計參觀人數達5萬多人次。市檔案館先后被市直機關工委、市教育局、市委黨校確定為“黨員干部教育基地”“教育實踐基地”“南水北調干部管理學院實踐教學基地”。2016年“6·9”國際檔案日,市檔案館成功舉辦“回望十堰——特色檔案文化進校園大型巡回展”;同時,舉辦了“走進記憶之門——中國檔案珍品展”。2017年,籌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紅色十堰檔案史料展”,累計參觀單位達百余個,參觀人數達萬余人。2018年,圍繞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開展“十堰40件大事”推薦評選活動;圍繞“檔案見證改革開放”主題,舉辦“回望激情歲月·見證車城崛起——十堰市汽車文化檔案展”。2019年,圍繞紀念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5周年,在十堰、北京兩地活動現場跨區域舉辦“以水為媒,協作共贏——北京十堰南水北調對口協作成果展”。2020年,先后籌辦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檔案展覽。撰寫《百年“鄖繡”曾兩次問鼎國際賽事》《竹山綠松石的“皇帝”情結——兼議綠松石產業的開發和利用》等6篇資政報告,得到市委書記的充分肯定。編輯出版《創新跨越——十二五檔案事業發展論文集》等文獻,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夯實基礎,在規范化建設中提升層次
市檔案館按照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及《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的意見》等相關要求,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加強檔案館業務功能建設。
1. 加強基礎環境建設
市檔案館配置了庫房溫濕度自動調控系統、庫房自動消毒系統、安防監控系統、檔案信息綜合管理系統、檔案對外查詢系統等13個先進管理系統;設有檔案庫房16間,并設有特藏庫、珍貴檔案庫;擁有密集架1260節、香樟木檔案柜20套及高端仿真設備2臺、修裱設備1臺;加裝庫房智能密碼指紋管控系統,使館藏檔案得到全方位、立體式安全保護。
2. 夯實業務建設
開發十堰市智能檔案館定位管理系統,實現館藏全部檔案與數字檔案館系統無縫對接,做到館藏檔案數據與實體檔案的高度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實施檔案保護和搶救,仿真復制檔案5000多張,修裱檔案3000多份。完成市直30家涉改單位的7.1萬卷檔案進館任務。編制館藏檔案目錄1500余冊,修編出版《十堰市檔案館指南》,完成1990年以前檔案開放鑒定工作,向社會公布開放檔案48萬份。
3. 深化科研攻關
組織實施“武當山特色文化檔案保護與開發”國家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利用項目,完成國家檔案局科研項目“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碑刻檔案資源整合及服務利用”“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疾控檔案資源整合及服務利用”課題研究。
多措并舉,在資源建設中拓展優化
“十三五”期間,市檔案館樹立大檔案觀理念,創新檔案資源建設,探索由單一歸檔向收建并重的轉變之路。同時,加大特色檔案資源收集力度,實施“記錄十堰”特色檔案資源建設工程。目前,市檔案館館藏檔案328個全宗、33.6萬卷,資料1.8萬冊。
1. 打造十堰名片,豐富地域資源
開展“建碑刻檔案、樹文化自信”武當碑刻檔案保護利用研學活動,建立武當山碑刻拓片檔案670通;服務汽車產業,建立汽車文化檔案資源目錄3.1萬條,數字化原文18萬幅面;服務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接收移民檔案目錄81萬條、原文數據240萬幅面,為展示仙山、秀水、汽車城特色資源筑牢底蘊。
2. 開展館際交流,實現資源共享
先后從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解放軍檔案館及陜西、河南等地檔案館征集各種珍貴檔案史料471件,為十堰歷史研究、傳承紅色基因提供有力支撐。與襄陽市檔案館和陜西漢中、安康市等檔案館簽訂共享檔案資源戰略合作協議,接收3342卷、2.8萬幅面檔案數字化副本進館,為研究漢江流域檔案文化奠定了基礎。
3. 圍繞地方文化,打造特色資源
開展“非遺”“方言”“民居”建檔工作。圍繞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魅力中國城”等重大活動,開展檔案接收進館。征集十堰籍哲學家楊獻珍、作家梅潔、外交官羅開富等名人檔案3000余件。接收“最美家庭”“美麗鄉村”等檔案5000余件。接收省、市著名書畫家捐贈作品230件,為館藏增添新的文化內涵。
4. 服務民生,建設專業資源
有計劃同步接收民生專業檔案。目前,館藏公證、婚姻等專業檔案30種、18.7萬卷,占館藏量55.6%,進一步豐富了館藏內容。
搭建平臺,在檔案宣傳中再添新彩
與當地報刊媒體合作宣傳十堰檔案文化,在《新華每日電訊》整版刊發《山溝里的車城:新中國“白紙繪新圖”的縮影》。與《十堰晚報》《十堰日報》聯合開辦“檔案”“十堰輝煌50年”等專欄,刊發文章60多篇;與新媒體合作,在十堰秦楚網開設“檔案”“檔案工作成果聚焦”欄目,在“云上十堰”“武當云”App開設“6·9”國際檔案日版塊,對活動進行專題報道;在十堰電視臺《新聞聯播》《十堰榮耀》等欄目,連續播放口述歷史、檔案事業發展等專題內容;舉辦新聞發布和訪談,聯合市政府新聞辦,向中央、省、市新聞媒體發布檔案工作情況。接受中央電視臺、十堰電視臺和《十堰日報》等新聞媒體采訪,錄制《走進記憶之門探秘檔案故事》《特色檔案見證十堰發展點滴》等專訪節目;開展聯合研究。與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合作開展學術研究,出版《武當山金石碑刻選錄》,編撰《中國共產黨十堰歷史(第三卷)》,與市委統戰部合作出版《黃埔軍校在十堰》;與湖北大學聯合開展課題研究;與《十堰晚報》合作編寫《鄖城舊事》,取得豐碩成果。
挖掘資源,在塑造品牌中擴大影響
為發揮檔案文化“母資源”的基點作用,把開發編研成果作為彰顯檔案價值、推介檔案文化、服務全市中心工作的品牌產品來抓。5年來,市檔案館共編研出版《回望十堰》《鄉音方言話十堰》等檔案史料23冊,共計460多萬字。編輯制作《讓檔案喚醒自信》等7部電視專題片,攝制《歷史新生》等微電影。開發《武當山碑文鑒賞》《武當山碑刻竹簡》等9種檔案文化產品。撰寫檔案故事110篇,在省檔案局“讀檔”微信新媒體宣傳平臺等發表文章44篇,在省級以上媒體刊載文章信息680篇。十堰檔案信息網站每年上載信息400多條,被省檔案局授予全省唯一“網站建設特別獎”。市委書記對全市檔案文化研究與開發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
創新驅動,在信息化建設中轉型升級
堅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服務現實的原則,積極推進館藏檔案數字化進程,努力打造數字檔案館。
1. 定規劃,全力推動數字化
將數字檔案館建設列入《十堰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與市電子政務辦等部門建立檔案信息化聯席工作機制,確保數字檔案館建設的有序開展。
2. 打基礎,優化軟硬件環境
配齊設施設備,檔案綜合管理系統不斷提檔升級。建立館藏全部檔案資料機讀目錄229萬條,數字化原文1191萬幅面,數字化率達到96%。接收電子文件目錄138萬條,原文338萬幅面,接收市電視臺2010—2019年新聞視頻檔案數據時長4.8萬分鐘。
3. 重利用,實行聯網查詢
建立檔案智能自助查詢、開放檔案網上利用等查詢體系。檔案利用實行全程自動化服務,實施“跨館查詢,異地出證”,實現檔案展覽、預約查檔、在線咨詢、開放瀏覽、在線播放視頻檔案等功能。
4. 嚴控制,確保檔案信息安全
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加強數字化過程中的安全監控,實行局域網、政務網、互聯網物理隔離,全部檔案數據實行異質異地備份。
轉變作風,在干事創業中錘煉隊伍
多年來,市檔案館牢牢把握“檔案工作姓黨”的政治屬性及“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使命任務,提升機關黨建工作水平。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圍繞比學習、比作風、比奉獻、爭先進的“三比一爭”總要求,開展黨員輪訓、創先爭優評選活動。圍繞儲備專業人才,開展市級“百名”優秀檔案人才工程建設,授予40名同志首批“百名”優秀檔案人才稱號,其中,1人被省檔案局推薦為全國檔案專家庫成員,1人被評為省勞動模范。組織縣市區檔案局、館領導干部及市直相關單位檔案從業人員外出考察學習,召開檔案學術研討會和重點工作現場觀摩會,開展“檔案工作改革創新和轉型發展”為主題的檔案學術論文征集評選活動,征集論文138篇。5年來,市檔案館共有23篇論文在全國獲獎,參加省以上學術交流9次,數字檔案館建設等經驗在國家檔案局工作會、全國檔案學會上進行交流,營造出思想領先、業績創先、作風率先的濃厚氛圍,有效匯聚干事創業的正能量。
“十三五”期間,市檔案館工作呈現許多特色亮點,成績喜人。展望“十四五”,十堰市檔案館將堅定不移服務大局,深入貫徹落實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堅持依法治檔,不斷豐富優化檔案資源,加快檔案智能化建設步伐,進一步提高檔案管理和服務能力,拓展檔案館“五位一體”功能,促進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湖北省十堰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