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風雨歷程,經歷眾多事件、創造無數歷史。研究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對于探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這對正確認識黨情、國情十分必要,對開創未來也十分必要,因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如同其他類型的歷史研究一樣,黨史研究離不開史料、證據,沒有史料、證據,就絲毫談不上黨史研究。其中,檔案作為原始記錄,見證了100年來中共各個歷史時期重大事件,有助于還原100年來中共重要歷史場面的真實情景,有利于弘揚100年來優秀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在百年黨史研究中,檔案的價值值得高度重視、深入挖掘。
檔案見證100年來中共各個歷史時期重大事件
1. 檔案以其原始記錄性見證黨的百年奮斗歷程
黨的百年壯麗奮斗史,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時期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的累積史,是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的變革史,亦是無數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傳承史。記錄、傳承黨的百年奮斗史離不開對黨史的深入研究,黨史研究則需要翔實的史料和科學的方法。早在1942年,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重要講話中,即強調研究黨史“必須是科學的,不是主觀主義”,他認為在黨史研究中,要把“整個黨的發展過程”作為研究對象,只有“把黨的路線政策的歷史發展搞清楚”,才能“對今天的路線和政策有更好的認識,使工作做得更好,更有進步”。這實際上提出了黨史研究科學化的命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之上”。在黨的歷史文獻中,檔案是最為真實的記錄,真實地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的光輝歷程,折射了百年黨史的歷史記憶,最大限度地保證了黨史記錄的材料之真、黨史傳承的事實之真、黨史研究的證據之真。
例如,中國共產黨全面執政70余年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逐步彰顯出構建“和諧世界”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理念。隨著世界各國多邊互動的加深,各國解密檔案文獻的開放與挖掘,為中共百年外交史及中共秉承的外交理念添加了可供佐證的注解,為相關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些由各國檔案館保存的官方檔案文獻具有其他外交史料如報刊、回憶錄、口述史等不可替代的“一手文獻”作用,相對客觀地記錄了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情況。
2. 檔案以其歷史敘述性勾勒黨史畫卷
黨史記述了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以來整個發展過程的全部歷史。歷史是證據之學,沒有證據即沒有歷史。歷史“是研究過去所留于現在的痕跡,如果人們所說、所想、所做,或任何遭遇,沒有留下痕跡,等于這些事都沒有發生過”。黨史亦需要中國共產黨“過去”發展歷程中“所留于現在的痕跡”加以佐證、勾描、呈現,檔案即是“過去所留于現在的痕跡”。檔案中蘊含著歷史的記述、保藏著歷史的細節、承載著歷史的證據鏈條,從此點意義而言,沒有檔案,歷史則難以留痕、過去則無法知解、事實則難以澄明。檔案以其歷史敘述性蘊含著黨史史實及對其描述的闡釋,勾勒出百年黨史的細節與主流,通過鮮活的黨史人物、事件、故事、制度駁斥中共黨史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還原黨史本身的生動性與豐富性,使得黨史史實更加可讀、可信、可證。
例如,近年來一些缺乏史料證據與歷史考證的抗日神劇、雷劇充斥影視界,不但沒有發揮黨史宣傳的應有作用,而且極大地顛覆了大眾的價值觀,是歷史虛無主義泛濫的重要表征。對抗戰史實最佳的佐證仍蘊藏在檔案的文本之中。一則抗戰檔案不僅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而且也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例如,山東省檔案館保存的實物檔案中有一例非常特別,乍一看就是一塊不規則的大石頭,但經講解員講解才知曉實為地道戰中的地雷。影視作品如關注到檔案中的這些歷史細節,那么其宣傳效果則更逼近真實。二則抗戰檔案反映了黨史中的重要線索,抗戰檔案中有關政治形勢、軍事動向、經濟變遷、外交關系、社會輿論以及日常生活的記錄,也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中國力量。例如,隨著美軍觀察組延安機密檔案的解密公開,這些珍貴的原始檔案為了解敵后游擊戰的歷史圖景提供了嶄新視角,在更深層面揭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邏輯。
檔案還原100年來中共重要活動現場的真實情景
1. “作為往事記錄”的檔案可再現黨史的真實情景
檔案承載歷史,歷史啟迪未來。檔案“作為往事的記錄”可再現黨史的真實場景。雖然歷史已然消失、不可復現,歷史中黨的活動與事件也不可能如時光放映機一般重現,但檔案仍可助于還原更加真實的歷史。基于檔案的黨史研究,其中更趨于真實的情景就如同不加修飾的黑白影片一樣展現在世人面前,而非蒙上各種色彩、加以修飾的“彩色片”。通過檔案極力再現黨史的真實情景,也有助于中共黨史正本清源,區隔那些流于媚俗、取悅大眾、吸引眼球的野史與偽史。檔案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檔案展陳中的各類實物檔案與紙質檔案真實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檔案中的只言片語、圖文圖像、影像資料也極具感染力地表達了優秀共產黨人先憂后樂的家國情懷,展現了優秀共產黨人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浙江省檔案館陳列廳中按照檔案記載一比一還原了中國共產黨誕生時的上海石庫門和嘉興南湖紅船,這些實物檔案將廣大公眾帶到那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輝歲月。
2. “作為往事本身”的檔案可揭秘鮮為人知的黨史史實
檔案來自歷史深處,檔案也是歷史本身。“實在的歷史”亦即“客觀的歷史”,檔案之于黨史研究亦如同一個無盡的寶藏,“作為往事本身”的檔案可揭秘鮮為人知的黨史史實。隨著中外檔案解密進程的加快、檔案封閉期限的縮短,以國際化和多元化檔案史料來源為主要特征的“新檔案派”加速了黨史研究的進展。通過解密檔案的發掘、考證、梳理與升華,很多鮮為人知的黨史史實得以呈現,黨史研究的質量與學科發展的速度空前提升。究其原因,檔案中的記載是很多中央文件選集、領導人年譜和傳記、回憶錄、外文文獻或文件集等間接史料所沒有的,檔案是黨史的血肉。鮮活的黨史檔案保存有中國共產黨那抹最亮麗的“紅”,紅色基因也使得這些檔案成為黨的歷史和文化生生不息永續傳承的紐帶。
檔案弘揚100年來優秀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
1. 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評價黨史人物離不開檔案
近年來,隨著檔案開放力度的加大,加之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深入貫徹,推動了中共黨史人物的研究不斷走向深入。學界對那些重要且為人熟知的共產黨員的先進事跡有了更加客觀和全面的評價,對于那些鮮為人知但在黨的歷史上作出突出貢獻的非知名人物,也因為大量檔案的發掘和解密,有了新的認識。例如對陳獨秀的研究與評價,就經歷了以改革開放為界的巨大“反差”——從其在“五四”運動時期和建黨初期的歷史貢獻被遮蔽,到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和旗手”的歷史地位被肯定,其中縱然有中共中心任務和對“五四”運動闡釋的變化、中共關于黨史人物研究意見的轉向、“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研究出現了新進展等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一批關涉陳獨秀的一手資料尤其是檔案文獻的發掘、整理、解讀,促進了對其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尤其是國外有關陳獨秀檔案的收藏與翻譯,不僅填補了相關資料的空白,也助于澄清一些重要問題。2016年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肯定了陳獨秀在馬克思主義傳播中的貢獻:“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倡導運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社會。”
2. 鮮活生動的黨史人物塑造離不開檔案
檔案以其鮮活的敘述策略,講好生動的黨史故事,塑造更具生命力的黨史人物,而非僵化的、教條化的、枯燥的鋪陳。歷史本身就是故事,故事中包含著道理。檔案中蘊藏的歷史細節為講好黨史故事、塑造黨史人物提供了文本敘事與語言敘事的內容資源,拓展了黨史展陳結構敘事與空間敘事的維度。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在檔案數據庫建設中的應用,數字檔案資源的可視化呈現,使得黨史人物的形象更加飽滿。例如,中共廣東地方黨史與人物專題研究數據庫匯集數字化檔案資源,讓幾代黨史人物的音容笑貌、豐功偉績通過家書、手跡、印章、簽名等檔案資源和元素得以鮮活呈現,黨史人物的革命事跡也得以遠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就要更多通過檔案、資料、事實、當事人證詞等各種人證、物證來說話”。檔案作為最可靠的歷史記錄,見證了中國共產黨走過的百年光輝歷程,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功勛。當前,我們正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檔案必將成為社會發展的透視鏡,助力彰顯日益強大的中國力量與中國精神。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毛澤東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杜維運. 史學方法論[M]. 臺北:三民書局,1999.
[3] 曹繼軍,顏維琦.《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檔案文獻匯編》首批整理出版:解密國外檔案里的中共抗戰[N]. 光明日報,2015-08-16(4).
[4] 郭祥. 從遮蔽到凸顯:五四紀念中的思想領袖陳獨秀:以《人民日報》為中心[J]. 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
[5] 習近平.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 光明日報,2016-5-19(1).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