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在檔案館舉行音像檔案修復寄存座談會。
2019—2020年,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將多年搜集保存的民間文藝資料131盤(其中125盤開盤帶、6盤卡座帶)不同制式的錄音磁帶委托自治區檔案館進行搶救性數字化。內容包括:蒙古民歌類(長調民歌、短調民歌、敘事民歌,如鄂爾多斯、阿拉善民歌,東部民歌如《美女剛來瑪》)資料約5小時;英雄史詩(包括巴爾虎史詩、格斯爾、江格爾)、胡仁烏力格爾(傳統胡仁烏力格爾《水滸梁山》等、革命胡仁烏力格爾《巴音陶海的斗爭》《狼牙山五壯士》等)、敘事長詩(革命敘事長詩《胡日樂巴特爾》)類資料約105小時;故事類資料(生活故事、英雄故事、幽默故事)約3小時;好來寶類說唱作品資料(著贊詞性質的好來寶、諷刺好來寶、對口好來寶、歷史好來寶)約6小時。
按照雙方約定,以上約119小時的音像資料原磁帶及數字化數據全部交付社科院的同時寄存在自治區檔案館。這批珍貴檔案文獻資料的搶救是對自治區民間文藝事業乃至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作出的一項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