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藏自治區檔案局(館)圍繞“檔案——我們共同的記憶”活動主題,傾力推出小學生知檔、愛檔、護檔教育實踐活動。
在拉薩市第一小學分校海淀小學德育處王梅老師的帶隊下,21名小學生走進自治區檔案館,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參觀了西藏自治區檔案館檔案數字化室、仿真復制室、修復室等工作場所。
在檔案數字化室,孩子們聽著工作人員的介紹,似懂非懂地努力了解檔案數字化的工序內容及其意義。他們看著檔案工作人員正在對大量的紙質檔案進行錄入、掃描工作的場面,聽著“噠噠噠”的快速敲擊鍵盤的聲音,都露出了驚訝的表情。
在檔案仿真復制工作室,孩子們觀看了檔案仿真復制工作流程,并用各自獵奇的目光反復比對檔案原件和復制件的異同。
在歷史檔案整理工作室,西藏自治區檔案館保管利用一處依蘇處長手拿一份在西藏常見的類似經文的長方形古籍檔案,對孩子們講道:“這是1951年5月23日簽定的《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檔案,通稱《十七條協議》,這份極其珍貴的文件保留至今意義非凡”。他還告訴孩子們:“大家不要以為這肯定是宗教的經書,雖然宗教經書也是這種載體形式,但這類古籍檔案記載的是文化、歷史、天文歷算等各方面的知識,可以說內容包羅萬象”。聽到這兒,孩子們相互低語著“哦,原來是這樣”“我今天又長了知識,我們要珍惜和保護檔案”。
為了使檔案宣傳活動更具有吸引力,并使孩子們對檔案工作產生親近感,自治區檔案局(館)根據孩子們的喜好,在此次活動中推出了觀看檔案宣傳動畫片、體驗檔案修復的活動內容。
檔案動畫宣傳片雖不是孩子們日常喜歡看的內容,但每個人都自始至終目不轉睛地盯著動畫屏幕認真觀看著,沒有誰露出無趣的表情。來到藏文檔案修復室,當知道可以體驗此項工作時,孩子們立刻活躍起來。通過對模擬的藏文檔案進行紙張平整、噴水、用刷子刷淀粉漿糊、修復補洞、拖紙,一件件經孩子們的小手而修復好的模擬藏文檔案掛在了墻上。
五年級學生謝宗倍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說:“以前我對檔案工作知之甚少,通過這次參觀,使我了解到檔案的種類有很多,比如歷史檔案、家庭檔案、健康檔案等,這些檔案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此次活動也吸引了多家新聞媒體的注意力,并共同進行了采訪報道。西藏人民廣播電臺通過FM93.3頻率在當天19:30分對此次活動給予報道。西藏日報社在6月11日的《西藏日報》第二版上刊登了以《孩子們親近“歷史記憶”》為標題的1000字左右的通訊稿,并附圖片。西藏電視臺在《今晚九點》欄目播放了電視新聞。新華社西藏分社在6月9日的新華網上,以“國際檔案日,西藏學生體驗檔案修復工作”的醒目標題進行了宣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