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堰市檔案館從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仿真復制回一批清代御批奏折檔案60件。其中實體仿真10件,電子檔案50件。內容集中反映鄖陽及所轄各縣清代社會、政治情況等。包括有保舉官員任職、鄖陽改設政道、竹山綠松石挖采、房縣雨情捐修城工、武當山信徒香稅等日常和突發事務。每份奏折均是長21.5厘米,寬9.5厘米大小尺寸折疊。奏折每幅六行,左右兩幅稱為一扣或稱一開。每扣12行,每行計20個字,低兩字為平格,實寫18個字,余兩字為抬頭之用。奏折內容手工字體抄錄,字跡清晰、工整,每份奏折末尾均有皇帝用朱砂紅筆批于折上的處理意見。如“知道了”、“該部察議具奏”、“另有旨”、“禮部議奏”“吏部知道”等。這批珍貴檔案年代最早為順治十三年,即1665年。
這些檔案是價值珍貴的古文書遺存,是最原始、最真實、最具有歷史憑證價值的第一手珍貴史料。該檔案征集進館,不僅豐富了館藏,填補館藏空白,將館藏檔案最早年代提前了100多年。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檔案遺產。具有極高的文獻研究價值、文物保存價值和市場收藏價值。 同時對研究鄖陽及所轄地區歷史、經濟、文化等資源等具有重要的歷史憑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