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進一步促進威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威海市檔案局正式啟動盲人文化宣傳隊尋訪活動。盲人文化宣傳是威海本土固有的民間藝術形式,在民間又被稱為瞎子唱、盲人調。最初是盲人走街串巷、求生糊口唱的小調,主要伴奏樂器為三弦、書鼓、鋼板??箲鸨l后,榮成愛國盲藝人彭潤之將榮成“盲人三皇會”這一傳統行會組織改組成“榮成縣三皇抗日救國會”,并親任會長,組織40多位盲人,利用大鼓書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深受群眾歡迎。1941年,又被編入膠東特工股,在黨的直接領導下,進行抗日救國活動。新中國成立后,以彭潤之及其徒弟們為主力的各地“盲人曲藝隊”,由各級政府組織管理并進行演出,曾經長期活躍在城鄉的街頭巷尾,特別是在農村的廣大地區,其表演藝術形式深受農民的歡迎和喜愛。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威海盲人文化宣傳隊通過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娛樂民間等形式,為威海市社會文明進步發揮了重要的帶動和促進作用,并成為以彭潤之為代表的膠東大鼓三大流派之一——“東路”彭調大鼓的傳承與發揚者。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威海本土的盲人文化宣傳已經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據統計,目前在世的威海本土盲人演員已不足20人,且大部分已至花甲和古稀之年,該藝術形式的傳承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境地,隨著這些人的離世,這種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將逐步走向消亡。目前,膠東大鼓已入選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威海盲人文化宣傳隊作為膠東大鼓“東路”的傳承和發揚者,是威海社會文明進步和進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反映本地人文風俗不可匱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此,盡早盡快、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搶救盲人文化宣傳表演藝術,開展盲人文化宣傳隊尋訪活動迫在眉睫。
此次尋訪活動主要在威海市行政區域內開展,通過對盲人文化宣傳隊在世的演員進行訪談,采取現場采集、錄音錄像等手段,用文字、聲音、圖像、視頻永久地把這種獨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間表演藝術記錄和留存下去,以達到更好、更全面地反映和留存威海本土歷史文化特色的目的。作為主要牽頭單位,威海市檔案局制定出了詳細的工作方案,對活動的組織實施作出具體的安排,8月5日、8月9日威海市檔案局聯合相關部門分別在榮成和環翠區召開了對接會。目前,盲人文化宣傳隊主要集中區域榮成市、環翠區的工作對接已經完成,隨后將盡快組織人員正式開展現場口述訪談和音像采集工作,并及時跟進完成采訪內容的文字、錄音、錄像記錄和后續整理任務。同時,威海市檔案局還將積極開展相關原始資料、實物檔案的征集入館工作,建立起威海本土盲人文化宣傳史料庫,并對收集到的資料、信息或編輯成果,與聯合開展單位之間實行開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