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2019中文大全,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入口,国产日韩91,V片免费看

· 國家檔案局主管· 中國檔案雜志社主辦1951年創刊歡迎來到中國檔案網 !2025年08月19日    星期二

史海鉤沉

歷史上的三支“紅三軍”

作者:孫偉 王柳芳 來源:中國檔案 發表時間:2015-03-03 分享到:

在土地革命戰爭初期,沒有統一全國紅軍的部隊編制,后來中央進行了多次改編,加上各根據地改編的步調不完全一致,導致部隊番號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混亂,特別是重復現象比較常見。據統計,全國先后建立了不同軍級番號的紅軍部隊共計三十五支,卻出現過三支紅三軍、紅四軍、紅八軍、紅九軍、紅十一軍、紅十五軍、紅十九軍、紅二十軍、紅二十一軍的番號。本文主要介紹紅軍組織體制的演變及歷史上的三支“紅三軍”。

?

中國工農紅軍組織體制的演變

?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創建人民軍隊的偉大實踐。在土地革命戰爭初期,由于中共中央對紅軍沒有統一的序列安排,根據地之間又缺乏交流,各地起義軍的名稱很不一致,而且各個部隊的番號出現了不少重復。

中共中央于1928年5月25日頒布《軍事工作大綱》,明確要求“在割據區域所建立之軍隊,可正式定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這個大綱的頒布,對于各地的紅軍建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此后,全國的工農革命軍及其他工農武裝陸續改稱為紅軍。

各地紅軍乘國民黨新軍閥混戰之機,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創建發展蘇區,部隊不斷發展。到1930年春夏,全國紅軍已有10多個軍約7萬人,另有地方武裝約3萬人。此時,紅軍的作戰和組織形式開始出現了新的變化,由過去的以游擊軍、游擊戰為主向以正規兵團、運動戰為主轉變。隨著國內外革命形勢的變化,中共中央的軍事戰略與部署也相應發生轉變,特別是開始對紅軍的體制編制進行統一的規范。

1930年4月15日,中共中央軍委頒布《軍事工作大綱》,規定了全國紅軍第一軍至第十四軍的番號和活動地區。5月,在上海召開的全國紅軍代表會議上,統一了紅軍的名稱和編制,各地紅軍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并規定了各主要革命根據地紅軍的序列和番號。1930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關于蘇維埃區域目前工作計劃》,提出改編與整頓紅軍的編制方案,決定將現有的主力紅軍改編為七個軍,即:“第一集團軍改編為第一軍,第三集團軍改編為第二軍,第二集團軍改編為第三軍,原第一軍、第十五軍、第九軍合編為第四軍,原第十軍編為第五軍,閩西兩軍東江一軍合編為第六軍,原第七軍仍編為第七軍?!?931年1月15日,蘇區中央局和中革軍委成立后,重申“全國紅軍改編為七軍”。隨后,湘鄂西的紅二軍團改為紅三軍,鄂豫皖的紅一軍、紅十五軍合編為紅四軍。紅一、紅三軍團和紅十、紅十一軍等,當時未進行改編。1933年6月,中革軍委決定,全國各地主力紅軍實行統一的編制序列,按照三三制將小師小團改編為大師大團。紅一方面軍取消了軍的番號,由軍團直轄師。紅三軍、紅四方面軍仍保留各軍的建制和番號。全軍的師由第一師到第九十九師,作了統一的劃分,基本上避免了重復現象。1935年7月21日,中革軍委決定將紅一方面軍的第一、第三、第五、第九軍團依次改為第一、第三、第五、第三十二軍,取消了軍團番號;紅四方面軍的第四、第九、第三十、第三十一、第三十三軍的番號不變。1936年7月,紅二方面軍組成。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后,紅一、二、四方面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留在南方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

贛西南的紅三軍

?

1930年1月,江西遂川雩田聯席會議決定,將東固、延福、興國和羅炳輝的江西工農紅軍獨立二、三、四、五團,贛西工農游擊第二大隊和永新、蓮花、寧岡等縣部分赤衛隊,合編組建了紅六軍,隸屬紅四軍前委領導。月底,紅六軍在萬安成立,紅五軍派出黃公略、李聚奎、王如癡等43名能力較強的軍事、政治干部擔任紅六軍各級領導,還派百余武裝充實了紅六軍的軍事力量。黃公略任軍長(未到任),劉士奇任政治委員,毛澤覃任政治部主任,曾昭漢任參謀長。全軍轄3個縱隊(相當于旅)?!岸摺壁轭^會議后,軍長黃公略正式到任,陳毅根據紅四軍前委的決定到紅六軍擔任政治委員、軍委書記。6月底,陳毅調任紅二十二軍軍長,軍委書記由黃公略兼。

按照中共中央制定的擴大紅軍的計劃,贛西南的紅軍地方武裝本來是組成紅三軍,并決定由蔡申熙為軍長。但是因交通不便和通訊不暢,在黨中央的指示到達之前,贛西南的紅六軍已組建完畢。由于當時湘鄂西已經成立紅六軍,所以中央決定,贛西南現有的紅六軍仍應按照原規定改為紅三軍。6月13日,紅四軍在福建汀州召開前委擴大會議,決定將紅六軍與紅四軍、紅十二軍合編,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路軍(不久改稱紅一軍團)。7月,紅六軍根據中央精神和總前委的決定,在萬載和宜春的慈化一帶正式改為紅三軍,軍長黃公略,政治委員毛澤覃(代),不久改由蔡會文擔任。全軍共2000多人。8月,紅三軍隨紅一軍團與彭德懷領導的紅三軍團在瀏陽會師,部隊合編為紅一方面軍。10月,將原來的縱隊建制改為師的建制,全軍共5000余人。一縱隊改為第七師,師長陳伯鈞,政委李湘;二縱隊改為第八師,師長劉疇西,政委王如癡;三縱隊改為第九師,師長徐彥剛,政委朱良才。1931年9月15日,黃公略在作戰中犧牲,周子昆繼任軍長。1932年3月12日,紅三軍編入紅五軍團,徐彥剛任軍長。8月初,根據中革軍委命令,紅三軍重歸紅一軍團建制。12月下旬,中革軍委決定暫時取消紅三軍軍部,所轄七、九兩師由紅一軍團軍部直接指揮。1933年6月,原所屬第七、第九師在永豐藤田與紅二十二軍合編為紅一軍團第一師。

?

湘鄂西的紅三軍

?

1930年7月4日,湘鄂邊的紅四軍同洪湖的紅六軍在湖北省公安縣城會師。7日,中共紅四、紅六軍前委聯席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將紅四軍改稱紅二軍,與紅六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共1萬余人。12月,部隊抵達湖北省長陽縣枝柘坪休整。1931年3月,根據蘇區中央局和中革軍委的決定,紅二軍團縮編為紅三軍,軍長賀龍,前委書記兼政治委員鄧中夏,參謀長孫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下轄第七師(原紅二軍)、第八師(原紅六軍)以及教導第一師。4月初,紅三軍揮師北上,攻克巴東,渡過長江,轉戰于鄂西北地區。其間,紅軍第四十九師改編為紅三軍教導第二師;洪湖蘇區獨立團擴編為紅三軍第九師。9月中旬,紅三軍主力向洪湖根據地轉移,其教導團和當地游擊隊組成紅軍第二十五師,堅持鄂西北斗爭。28日,紅三軍主力與紅九師在荊門會師,由萬濤接任前委書記兼政治委員。10月,紅三軍返回洪湖潛江地區。不久,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夏曦兼任政治委員,唐赤英任參謀長,艾逸之任政治部主任。同時,撤銷各師師部,部隊編為5個團。12月下旬,根據中央指示,部隊又重新編成第七、第九師和獨立團。孫克明任軍參謀長,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1932年1月,關內應任省軍委主席兼任紅三軍政治委員,魯易任政治部主任。隨后,紅三軍轉戰襄河兩岸,連續粉碎敵人對洪湖蘇區的“圍剿”,取得三次重大勝利。其間,軍獨立團與鄂西北獨立團擴編為第八師,全軍共約1.5萬余人。

6月,國民黨軍調集10萬兵力,對湘鄂西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由于左傾領導錯誤,紅三軍輾轉三個月,未能粉碎敵人“圍剿”,導致蘇區全部喪失。紅三軍被迫向湘鄂邊轉移,部隊減員至9000人。1933年2月,部隊在鶴峰整編,撤銷第八師建制。隨后,又由于“肅反”擴大化和解散黨、團組織和撤銷政治機關等錯誤的干擾,部隊銳減到3000余人。1934年5月,紅三軍進駐貴州省。6月,中共中央指示停止“肅反”,恢復黨團組織,重建政治機關,加強了部隊建設。此后,成立黔東獨立師,創建了黔東蘇區。10月24日,紅三軍同紅六軍團于貴州印江縣木黃會師,至此,紅三軍恢復了紅二軍團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治委員,開創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

紅一軍團的紅三軍

1930年6月,根據全國紅軍代表會議的精神和中央軍委的決定,將紅軍第五軍和第八軍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彭德懷任總指揮,滕代遠任政治委員(后由楊尚昆繼任),鄧萍任參謀長,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軍團共約1.2萬余人。7月下旬,紅三軍團占領湖南省會長沙。8月23日,在瀏陽縣永和市同紅一軍團會師,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9月中旬,紅三軍團參加第三次攻打長沙戰役,其后,移師江西省。從1930年年底開始,紅三軍團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戰斗。1934年l0月,紅三軍團隨中央紅軍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紅三軍團為右路前衛,與其他軍團并肩作戰,沖破國民黨軍的四道封鎖線,掩護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渡過湘江。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參加四渡赤水作戰。2月,在扎西整編,撤銷師的番號,軍團直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團,劉少奇任政治部主任。在進攻遵義城戰斗中鄧萍犧牲,由葉劍英繼任參謀長。隨后,紅三軍團搶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于6月中旬到達四川省達維,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根據中革軍委取消軍團番號的指示,7月21日,紅三軍團改稱紅三軍,彭德懷任軍長、楊尚昆任政治委員(后為李富春)。8月,越過草地到達巴西。9月下旬,在甘南哈達鋪紅三軍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第二縱隊。10月19日到達陜北吳起鎮,勝利結束長征。1935年11月,恢復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番號,第二縱隊改編為第一軍團第四師。

由于近代中國國情的特殊性,不僅造就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多種形式,而且導致革命隊伍的多樣性,特別是同期存在過三支紅三軍。其中,贛西南的成立時間最早,湘鄂西的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紅一軍團的存在時間最短。他們曾經由陳毅、賀龍與彭德懷三位開國元帥所領導,都是紅軍的主力部隊,共同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 100875;南昌師范高等??茖W校3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