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播遷路線圖
現今存世的明清檔案數以千萬件,是我國現存數量最大也是最為完整系統的古代王朝檔案。其上起明朝洪武年間,下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時期,跨越五百余年,蘊藏著巨大歷史文化信息。這千萬余件原藏于紫禁城的珍貴檔案,現在卻分存兩岸、隔海相望,這一現狀即源于70年前那場故宮國寶的遷臺之旅。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10月10日上午,故宮太和殿前舉行了北平地區中國軍隊接受日軍投降典禮,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主持了這次典禮,接受日本華北侵略軍司令官、陸軍中將根本博的投降。國民黨各機關紛紛開始恢復正常工作,時任教育部平津區特派員沈兼士奉命接收故宮。到了10月下旬,馬衡院長帶領全院職工從偽組織手中接收了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迅速規復。與此同時,戰爭期間為保安全而奉命南遷西運的文物檔案也順利遷回,集中于故宮博物院北平本院和南京分院兩處。
就在這些文物剛剛安定下來不久,國內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1948年11月8日,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在徐州、蚌埠展開會戰。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節節失利,敗局已定,蔣介石準備撤退到臺灣。12月4日,時任故宮博物院理事長翁文灝、理事王世杰、朱家驊、杭立武、傅斯年、李濟、徐森玉、彭昭賢、陳方、張道藩等在南京召開常務理事會議,對存于南京文物應否遷移至安全地點,以便妥籌保管進行討論。最后決定,在這非常時期,故宮博物院奏請國民政府核準,將故宮和中央兩博物院存放在南京的文物提取精品,運往臺灣。當時,確定運往臺灣的故宮文物精品,共計600箱,以參加倫敦藝展的文物為主。其余應待交通可能陸續移運。同時函電在北平的馬衡,囑其選擇故宮博物院北平本院的精華文物編制一份名單并配以詳細說明,準備裝箱分批空運南京,與南遷文物一同遷往臺灣。
12月17日,故宮博物院奉到行政院(卅七)四地字第55960號訓令,正式同意了部分古物遷往臺灣的決定。隨后,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中央圖書館和外交部也決定提取文物精品運往臺灣。這樣,五大文物單位成立一個聯合機構,辦理文物遷臺事宜。所有遷運工作由時任教育部政務次長杭立武負責,故宮文物跨海遷臺就這樣開始了。
第一批遷臺文物于1948年12月22日啟程,由海軍部負責運輸,他們派出“中鼎輪”號艦將文物從南京直接運往臺灣。經過5天時間的航行,終于運抵臺灣的基隆港。這批文物的遷運由中央研究院李濟先生帶領,五大文物單位各派專人押運,其中有故宮博物院的莊尚嚴、劉奉璋、申若俠,中央博物院的譚旦冏、麥志誠,中央圖書館的王省吾,中央研究院的李光宇及外交部的余毅遠。押運的國寶文物包括故宮博物院320箱、中央博物院212箱、中央研究院120箱、中央圖書館60箱、外交部60箱,共計772箱。
故宮博物院裝運的文物原定為200箱,后因船只噸位有富余,經臨時商酌,改為320箱,其中古物館295箱、圖書館18箱、文獻館7箱。這些文物到達臺灣后暫時貯存在楊梅通運公司的楊梅倉庫。由于楊梅倉庫容量不大,1949年1月9日,這批文物除了中央研究院所保管箱件仍然留在楊梅外,其余各機關文物,都運到了臺中市,存入臺中糖廠倉庫。
第二批遷臺文物,由招商局貨輪“海滬輪”號負責運輸,于1949年1月6日從南京下關裝船出發,1月9日抵達基隆港。中央研究院的箱件依舊運到楊梅貯存,其余各單位的箱件均轉運到臺中市,與第一批文物一并存入臺中糖廠倉庫。這一批文物的運送,本應由故宮博物院理事徐鴻寶率領,由于徐先生臨時有事不能成行,只好由各機關押運員共同負責,包括故宮博物院那志良、吳玉璋、梁廷煒、黃居祥4人,中央研究院董同、周法高、王叔岷3人,中央博物院李霖燦、周鳳森、高仁俊3人,中央圖書館蘇瑩輝、昌彼得、任簡3人。此次運走的國寶文物數量最多,共計3502箱,其中故宮博物院的文物1680箱(古物館496箱,圖書1184箱)、中央研究院856箱、中央博物院486箱、中央圖書館462箱、北平圖書館18箱。
第三批遷臺文物,只有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和中央圖書館三家參加。三個機關所派代表于1949年1月9日在中央博物院開會商討,初步決定這一批共運古物2000箱,包括故宮博物院1700箱,中央博物院150箱,中央圖書館150箱。可是當運送此批文物的海軍部運輸艦“昆侖號”裝船時,一些海軍總司令部人員及家眷也紛紛上了船,使得船上后艙完全被這一批眷屬所占用。最終,原來預定遷運的箱件,已經運到碼頭上面的,除了中央博物院的150箱全部上艦以外,故宮博物院有728箱、中央圖書館28箱,都無法裝上艦去,只有留交兩機關留守人員運回。因此,這一批各機關實際運臺的文物箱數為:故宮博物院972箱(古物館643箱、圖書132箱、文獻197箱),中央博物院154箱、中央圖書館122箱,共計1248箱。
這批文物于1月30日由南京出航,由故宮博物院的張德恒、吳鳳培,中央博物院的索予明,中央圖書館的儲連甲押運,經過舟山群島的定海、福州馬尾、廣州等地,歷時1個月,于1949年2月22日才抵達基隆。文物到達基隆后,改裝火車,轉運到臺中市,仍貯存于臺中糖廠的倉庫里。
這些文物檔案橫渡臺灣海峽,其中的奔波和艱辛也是可想而知,在莊尚嚴先生給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報告中就提到,當第一批運臺文物行至臺灣海峽時,“風浪極大,馬達一邊發生障礙,左右搖擺,箱件互相震撞,員工站立不穩,無法補救”。當時為了給這些國寶文物找個落腳之地也實屬不易,那志良先生對此記憶猶新,他說:“文物運臺,是幾個機關合作的事,主其事者是杭立武先生。他派了楊世庚和芮逸夫兩先生,先到臺灣布置一切。他們在楊梅找到了鐵路局的倉庫,打算文物運到之后,先在這里存放一下,再找適當的地方存。第一批文物運到了,文物也就存在這里。大家商量,這地方存不了許多,大多數人主張在臺中找地方,是考量了臺中的氣候好,干燥、少雨,適于儲存文物。他們就到臺中市,先找臺中糖廠商量,廠長游升峰先生已接到國內電報,請他幫忙,譚旦冏先生又是他法國留學時的好友。游廠長告訴他們,現在不是制糖時期,倉庫不少是空的,可以給你們借用,但到制糖時期一定要歸還!”
遷臺的三批文物,中央研究院的箱件,單獨存在楊梅。外交部檔案,在運到臺中不久就運往臺北交還外交部。各機關存在臺中糖廠的文物箱件包括故宮博物院2972箱、中央博物院852箱、中央圖書館644箱、北平圖書館18箱,共計4486箱。
在南京文物陸續遷往臺灣的同時,國民政府也不斷催促北平本院的馬衡院長將故宮博物院北平本院的精華文物準備裝箱,分批空運南京,與南遷文物一同遷往臺灣。但馬院長“從人民意愿和保護文物的角度出發,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邀請,決心留在北平等待解放,并努力使南京方面搶運故宮北平本院珍品文物的計劃落空”。最終,故宮北平本院的文物一箱也沒有運出。
由于遷運匆忙,臺中糖廠的倉庫只能作暫存之所,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在臺中縣霧峰鄉吉峰村北溝山麓建庫。庫房興建完畢已是1950年4月14日了,4月13日開始用汽車將文物運至北溝,至4月22日全部運完。文物在這一待就是15年,直到1965年11月故宮博物院臺北新館落成。
在故宮博物院遷臺文物中,當時保管明清檔案的文獻館也將其中的珍貴檔案、物品分在第一批和第三批中運出,共有204箱。包括宮中檔31箱、軍機處檔案47箱、實錄2箱、清史館檔案62箱、起居注50箱、圖書1箱、詔書1箱、雜檔2箱、本紀8箱。這些運臺檔案總計約40余萬件,內有實錄、圣訓、起居注、鄉試題名錄、各科史書、外紀檔、絲綸簿、詔書、國書、上諭檔、議復檔、寄信檔、隨手登記檔、剿捕檔、朱批奏折(15萬余件)、錄副奏折(18萬余件)及清史館稿本等。同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南遷文物中的100箱內閣大庫檔案也被運往臺灣。1951年,該所曾逐箱清查件數及重新辦理登記,共計311914件。
由于戰亂,這些珍貴的明清檔案飽經顛沛流離之苦,最終造成分存兩岸的局面。這些國之瑰寶與故宮博物院里的國寶隔海遙遙相望,期待著可以再度完璧的那一天。
作者單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