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來,景寧縣檔案館突出工作重點,著力加強檔案資源建設,以弘揚“浙西南革命精神”為主線,努力征集和挖掘紅色革命元素檔案資料,傳承和保護紅色革命基因。
一是錄制“紅色記憶”口述檔案。通過多渠道了解和實地走訪,尋找到東坑鎮白鶴村、馬坑村、大張坑村、九龍鄉順利村等6位當年親身經歷戰斗的老革命戰士,他們中年齡最大94歲,最小86歲。通過他們對曾經烽火連天歲月的回憶,以錄音、錄像的形式,原聲再現建立口述檔案,把這些具有珍貴價值、活的檔案永久保存下來。
二是征集“紅色手跡”檔案。將保存在大地鄉張村村民家中的蕭克將軍親筆題詞的《紅軍路》和王誠漢將軍親筆題詞的《紅軍亭》兩幅作品征集進館,提供更好更專業的保管場所,讓紅色精神世世代代相傳。
三是摸清館藏“紅色”家底。聘請老同志對館藏民國檔案進行鑒定,并分類整理具有紅色革命素材的檔案資料,特別是近代各個革命時期的歷史檔案資料。全面摸清具有“浙西南革命精神”元素的檔案資料家底,為社會各界提供紅色革命檔案資料的查閱利用或參考。
四是編研開發民國檔案史料。為充分利用現有的館藏資源,與浙江大學歷史學系合作,共同商定《景寧北洋基層檔案匯編》相關專題,浙江大學歷史學系委派有近代史專業知識人員,挑選出一批北洋時期檔案,整理編纂《景寧北洋基層檔案匯編》,共同促進整理與研發工作。這不僅有助于豐富浙江省各檔案館所藏北洋時期檔案的類型,更能推動全國學術界以景寧為樣本,研究北洋時期基層政治與社會的變遷。
五是建立“三老”人員信息檔案。對全縣建國前的“三老”人員進行走訪入戶式信息采集。景寧建國前至今共有46位“三老”人員,目前健在的仍有44位,縣檔案館通過實地走訪及老人子女的引薦下,為各位老人采集了個人信息表,拍攝記錄下他們目前生活的狀態,并聆聽老人們講自己的故事,同時將這些資料制作成電子信息檔案,刻錄成光盤永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