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2019中文大全,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入口,国产日韩91,V片免费看

· 國家檔案局主管· 中國檔案雜志社主辦1951年創刊歡迎來到中國檔案網 !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

江蘇

江蘇檔案異地備份創新管理成效顯著

作者:馬躍福 蔡紅 來源:江蘇省檔案局 發表時間:2015-03-31 分享到:

2015年2月,由國家檔案局技術部付華主任主持評審,國家檔案局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所馬淑桂所長擔任主任的專家評審委員會對江蘇省檔案局承擔的《省市縣三級檔案館檔案異地備份工作實施捆綁集中管理的探索與實踐》課題進行了評審。評審委員會聽取了課題工作報告、技術報告,經過質詢,查看相關資料,一致同意通過評審。評委會認為,《省市縣三級檔案館檔案異地備份工作實施捆綁集中管理的探索與實踐》課題提出了省、市、縣三級檔案館檔案異地備份工作實行捆綁集中管理的頂層設計方案、管理規范、技術標準及實現途徑,在分析捆綁集中管理三種模式的基礎上確定了規模適度的備份工作方法,制定了備份介質有效性檢查、數據恢復應急預案、容災備份系統建設等解決方案,建立了專題數據庫及應用系統,對異地備份檔案實行信息化管理,促進了江蘇省檔案異地備份工作及檔案基礎業務的整體推進,具有示范和借鑒作用。課題提出的江蘇省檔案異質備份應用技術中心思路,有利于實現設備、技術資源的共享,提高檔案異質備份的專業化水平;制定的捆綁集中管理備份檔案的運作流程和管理機制,有助于提高檔案異地備份工作的制度化、科學化合規范化水平。建議繼續深化研究,盡快啟動江蘇省檔案異質備份應用中心的建設。

這次課題順利通過評審,既是江蘇省檔案局館在理論研究深化上的碩果,更是將理論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創新管理方式的成功舉措。

自2008年國家檔案局提出“實施檔案備份制度”要求后,江蘇省檔案局領導非常重視檔案異地異質備份工作。2011年年底開始實施《江蘇省檔案館異地異質備份工作方案》,對已有的縮微膠片采取銀鹽拷貝,備份的第一期主要內容為革命歷史檔案和舊政權檔案,到2014年11月已完成2563盤縮微膠片的拷貝;古籍搶救與保護利用數字存檔機轉換成縮微膠片進行備份,共128 盤;全部數字化檔案實行備份保存。2012年5月和湖南省檔案局館簽訂了互為檔案異地備份基地的協議,已完成省館4批備份檔案的送交任務。與此同時,關注全省檔案異地備份工作,明確了責任部門,提出“安全、有序、高效”的工作目標。針對市縣在互為檔案備份基地結對上缺少方向,心中無底,操作難度較大,顧慮較多,進展不快,基本處于各自為政、自行其是的狀況,進行了認真調研,聽取各方意見,提出了“捆綁集中管理”的解決思路,即省市縣三級檔案館檔案異地備份工作實施捆綁集中管理,加強整體推進和頂層設計,以實現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管理效能的最優、最大化,為異地備份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組織和技術保障。此解決思路得到了湖南省檔案局館和江蘇市縣(市、區)檔案局館的大力支持和響應。

為組織好“捆綁集中管理”,江蘇省檔案局2013年8月印發了政策性指導文件《江蘇省檔案異地備份暫行辦法》,明確了制定的目的與依據、適用范圍、備份內容、備份原則、備份的組織與領導、備份基地選擇、備份基地協議簽訂、備份介質選用、備份定期檢查、備份運輸安全、備份行政管理、備份辦法解釋權與施行時間等內容,同時印發了便于統一操作施行的《江蘇省省、市、縣(市、區)國家綜合檔案館集中開展檔案異地備份工作規程》。目前江蘇捆綁單位已達到70家,完成送交任務的共有41家(其中有3家完成了2次送交),備份載體主要為縮微膠片、光盤和硬盤,電子數據絕大部分為電子檔案,有絕少量的電子文件,2012年送交的電子數據檔案備份進行了定期檢查。市、縣檔案局館普遍反映,與省館捆綁,以自愿為原則,省時、省心、省力、省費用,放心、安心,便于操作,達到了合力、合心的效果。

目前,江蘇省檔案局正在評估評委會的建議,由其統籌建立江蘇省數字存檔機技術應用中心和仿真復制中心,為市縣檔案局館縮微品、仿真品等檔案備份的制作等提供技術和設備支撐,實行大型設備、技術的共享,防止搞“小而全”。下一步工作的目標是,對市縣檔案局館所有經過評選,列入“江蘇省珍貴檔案”范疇的檔案由省局統一組織采取縮微方式進行備份保護,以提高核心檔案的保護水平。

檔案異地備份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其技術的實現有著多種方式,備份后站點的管理、運維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人力和物力,當前我國檔案異地備份實踐還處于初級階段。省市縣三級檔案館檔案異地備份工作實行捆綁集中管理的探索與實踐,有利于規范備份庫建設、完備安全設施設備、完善備份管理制度、推進容災備份系統建設、加強運維管理,提高人防、技防和物防的綜合管理水平;有利于實行集約化管理,減少成本,降低管理風險,避免人力、物力、財力的無謂耗散,為開展社會化、規模化、專業化服務模式開辟道路,為基層解決現實工作中的難題,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彰顯了“捆綁集中管理”的生命力。